虚增161亿营收被曝,股票退市在所难免,东北民企教父彻底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06:15 1

摘要:2025年3月,中国证监会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炸出了无数吃瓜的股民。

2025年3月,中国证监会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炸出了无数吃瓜的股民。

人到底能捅多大的篓子?这下有了新的反面案例。

来自东北哈尔滨的东方集团,尽管不是 “当红炸子鸡”,但怎么说已经上市31年了。

就算是个人,到了这个年纪,大概也是沉稳有余。

偏偏东方憋了个大的。

证监会白纸黑字:2020年至2023年虚增营收161亿元,造假规模位列A股史上前排。

东方集团通过“大豆采购-加工-销售”的虚假业务闭环,伪造贸易合同、资金流水和物流单据。

关联公司相互串通配合,营业收入和业绩蹭蹭蹭就上来了。

除了造假被揭穿,留给东方集团在A股的时间也不多了。

因为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低于1元,东方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这艘曾被称作“东北民企标杆”的巨轮,就这样悄然沉没。

有股民说的精彩:31年的老品牌给A股带来了啥?

带着一颗圈钱的初心,挥一挥衣袖留下一地鸡毛。

还有人说:31年坑了3代人。

当然属于东方集团的“黑色幽默”还不止这些。

去年6月,因为75.23万的工程款没有结清,黑龙江一家建筑公司直接向法院申请,要求对东方集团进行重整。

“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一定重整价值”这17个字,怎么看怎么好笑。

东方集团随便哪个高管的年薪,拿出来都能把这个窟窿填了。

至于为什么没付,东方集团没有明说,可就在这件事发生前一周,东方集团的一则公告令人遐想。

2024年6月19日,东方集团突发公告:自己还有16.4亿元存款,但关联财务公司就是不让大额提取。

意思大概就是:我有钱,但动不了。

作为整个东方集团实控人的张宏伟,尽管久未露面,却第一时间发函承诺。

“会用各种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东方集团在东方财务公司存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这里必须要插两句:

东方集团1994年上市,是中国首批股票公开发行的民营企业之一。

东方财务公司也是1994年成立,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第一家拥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牌照的企业集团。

两家公司同样有历史,它们还有个共同的老板,就是张宏伟。

本可以自己关起门处理的事情,偏偏引来了监管的关注,继而牵扯出了东方系统性的财务造假。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资本市场向来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更何况东方集团的崩塌就连“雪”都是人造的。

一直喜欢玩金融大冒险的张宏伟,这一次也彻底栽了跟头。

有些股民看K线不看财报,喜欢炒短线。

这就被另一波股民轻视,因为他们大概率注重行业基本面和公司的成长性。

老人家早就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直白点讲:管他长线还是短线,只要能赚钱就好。

张宏伟和东方集团的30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你知道从一个泥腿子变成上市公司老板需要多久?这个问题即使张宏伟本人来回答,肯定也没有答案。

他带着兄弟相亲勇闯哈尔滨的时候,连公司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偏偏那个时代,就是会奖励这样的人。

从1978年到1988年,张宏伟带着自己的建筑队,把房子从省城哈尔滨盖到了首都北京。

有生意有人脉,包工头摇身变成大老板。

张宏伟先把自己的公司攒成了黑龙江第第一家企业集团,紧接着又入选全国股份制改造首批试点企业。

外表儒雅的张老板,有着不相称的胆气,再加上背后高人的指点,自然能在江湖里如鱼得水。

1994年,东方集团成功上市,人称 “黑龙江第一股”。

加上前面说到过的东方财务公司,有了它,张宏伟更敢去向其他领域伸手。

东方先是入股了锦州港,张宏伟又跟宝钢、神华等国企伙在一起,发起成立新华保险。持股10%的东方集团,从此进军金融领域。

金融是什么?就是必须要让钱流动起来。

东方集团靠建筑起家,但心思活络的张宏伟早早利用东北地利优势,跟老毛子做起了生意。

1999年公司年报上清楚写着主营业务:

国际贸易、工程承包、房地产。

一年后,主营业务却变成了:

金融保险业、建材流通业、港口基础设施。

原来就从1999年底开始,张老板用一连串的股权收购,把自己送上了民生银行这艘大船。

他一共花了2.23亿,拿下了1.3亿民生银行原始股。

聪明的你,应该算出张宏伟到手的成本价——1.71元/股。

注意这个时间点,因为此时距离民生银行上市已经很近很近了。

民生银行在千禧年成功上市,新股的发行价是11.8元。

赚钱是肯定的,但还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也正是从2000年民生银行的第二届董事会开始,张宏伟连续8次担任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

整整干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这也是张宏伟纵横商场的最大本钱,没有之一。

做实业和做投资一样,都要看势,现在话叫风口。

东方集团的金融保险算是股权投资,收益跟随中国经济的上涨而跳动。

在实业上,张宏伟给东方集团的21世纪定下的第一个重点是建材流通。1999年,北京的丽泽桥附近开出了第一家东方家园。

公司在年报中是这样描述的:公司21世纪的产业重点是东方家园建材连锁超市项目,作为主营家庭建筑装饰材料及商品的仓储式连锁超市,区别与传统的建材市场。

对美国商业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东方家园是抄了美国家得宝的作业。

统一采购、天天平价、一站购齐,自己动手,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美式”?

2005年东方家园营收23.8亿,创下了六年来的新高。

股民们很开心,纷纷要跟着张老板吃香喝辣。

没想到正主来了。

2006年底,家得宝通过收购登陆中国。

不过这两家并没有机会分出高下,像老美那样开着皮卡一通采购的场景在中国注定走不通。

在这波城市化浪潮中吃得一嘴肉的是像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这样的大卖场。

于是东方家园在2008年被张宏伟率先摆上了货架,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围绕东方家园买卖又滋生了无数的故事。

曾有媒体完整记录了张宏伟的“惊人财技”——分离家园实业、家园商业,转让家园实业,再到抛弃家园商业,把两家并购基金玩的团团转。

一环套一环,东方集团最后拿到了22亿。

2013年,当北京仅有的5家东方家园关门歇业时,东方集团早已经实现了向农业企业的转型。

黑龙江五常,东方集团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区正开门迎客,五常大米的产销两旺。

张宏伟此时很后悔,后悔没有早一点搞农业。

以前干建材生意,一年营收最多20个亿,现在搞大米粮油,随便便便就是60个亿朝上。

美中不足就是毛利率低了点,还不到3%。

不过这难不倒张宏伟,在退休之前,他还要给东方集团再找一个利润支点。

2015年,东方集团以非公开发行募资66.1亿元高调“回归”房地产,押注北京青龙湖。

为什么要说“回归”,因为就在10年前,房地产还被列为东方集团营收之一。

虽说是重操旧业,却已是鸟枪换炮。

青龙湖项目规划占地172平方公里,张宏伟宣称要打造“中国版棕榈泉”,引入教育、康养和文旅。

2016年是个房地产大年,这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了11万亿。“高周转”模式不知又催生了多少地产大佬。

烈火烹油,要么富贵要么全废。

2016年10月,北京房地产迎来了大变局——限房价、竞地价,随后“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调接踵而至。

东方集团在青龙湖的一级开发项目开始遭遇连续流拍,二级开发的西山湖、青龙湖项目陷入去化泥潭。

具体有多惨,对比下年报数据就知道了。

2016年土地及房地产收入约52亿,2017年这块的收入只有6个亿。

太狠了,直接打成了骨折。

在张宏伟眼中,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资本。

为构建庞大商业帝国,他频繁运作资本,在地产领域他用短债长投,不断上杠杆,累计投入超百亿元。

当市场环境骤变、资金链应声断裂,随之而来的,不是风险而是风暴。

2017年,63岁的张宏伟以“健康原因”辞去东方集团董事长及法人职务,其子张显峰接任。

这场看似寻常的父子交接,实则是资本帝国崩塌前的“切割手术”。

张显峰上任后试图剥离地产、聚焦粮油,但此时东方早已病入膏肓。

年报披露出2021-2023年净利润累计亏损近48亿元,无法变现的房地产资产减值叠加高杠杆模式带来的巨额财务费用,让公司在短短三年亏损掉近十年的净利润。

2024年4月30日,东方集团自上市近30年来,首次被审计机构发表“保留意见”。

大名鼎鼎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能这样讲,倒不是良心发现。

有七分是因为“提心吊胆”,另外三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了”。

这里要多提一嘴,跟东方集团关系非同一般的锦州港在2023年11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常年担任审计的正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尽管当时证监会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公布,但“高压线”一旦画下,心里有鬼的人自然怕了。

不庄了,我摊牌了。

东方集团的财务造假,并不是将亏损做成盈利,而是把已经极其难看的财务数据,做成了看起来没有那么难看的效果。

尽管这四年公司累计亏损已经超过40亿元,但实际情况要远比这个数字糟糕得多。

最终数据定格为:2020年至2023年虚增营收161亿元。

一手打造东方系的张宏伟,曾经的“东北首富”,彻底无力回天。

2025年3月15日,他又因个人身体原因,辞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1978年,张宏伟靠房地产建筑施工队起家挖到第一桶金。

2025年,东方集团因房地产业务巨额亏损拖累行将退市。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东方集团的兴衰,似乎早已埋下伏笔。

-The End

来源:一号位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