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6:13 4

摘要:中国戏曲源自北朝隋唐时期盛行的参军戏,这是中国传统的汉魏角抵戏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梵剧相融合得产物。参军戏先跟隋唐歌舞燕乐融合发展成散曲,在唐末宋初又跟来自云贵高原爨地(今云南大理一带)的踏歌相结合,形成五花爨弄,俗称爨戏,或者爨体。这是一种融歌舞、百戏、

陕西有两大剧种,一为秦腔,二为二黄。这两大剧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声腔,也是中国板腔体剧种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中国戏曲源自北朝隋唐时期盛行的参军戏,这是中国传统的汉魏角抵戏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梵剧相融合得产物。参军戏先跟隋唐歌舞燕乐融合发展成散曲,在唐末宋初又跟来自云贵高原爨地(今云南大理一带)的踏歌相结合,形成五花爨弄,俗称爨戏,或者爨体。这是一种融歌舞、百戏、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演唱形式,爨体出现了五种最早的戏曲行当:竹竿子(也叫引戏)、孤(也叫扮孤、装孤)、副净(古谓之参军)、副末(古谓之仓鹘)、末泥。

五花爨弄在歌舞、百戏、说唱演出中出现了完整故事的搬演,还慢慢成了爨戏的核心部分,称之为杂剧。五花爨弄一般在勾栏瓦舍演出,宋金元的时候,人们把勾栏瓦舍称为行院,所以,杂剧以及它的剧本就都统称院本。

北宋时,泽州人(今山西晋城市)孔三传创诸宫调,以佚名氏撰《刘知远》,董朗撰《西厢记》及王伯成撰《天宝遗事》三诸宫调剧目驰名,故自号三传。由此,中国说唱艺术大兴,宝卷、俗讲、平话(说史、讲三分)、唱赚等说唱形式蔚为大观。杂剧也在这一背景下,迅速成熟,并慢慢脱离爨体,开始独立存在。

诸宫调是以弦索形式出现的,其说唱以三弦、琵琶(月琴)伴奏,基本不用锣鼓,只以拍板节制节奏,称之为弦索腔。

宋室南渡后,本来一体的杂剧就出现了南腔北调的格局。

所谓北调,就是本来的杂剧,仍保持着弦索腔的形式,以曲格规范、音律严整著名,也称北曲。杂剧剧本严格恪守“四折一楔子”格式,只有以旦角演唱的“旦本”和以末演唱的“末本”两种形式。杂剧深受文人墨客喜欢,纷纷参与其中,还称之为乐赋,创作了大量的剧作,有散曲、有慢调、也有剧本,还出现了以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等人为代表的剧作家群体。

杂剧用河洛官话演唱,因为格律、体制严谨,是当时戏曲的主流,也是中国戏曲雅部的滥觞。蒙元政府曾组织北方杂剧作家、艺人南下,传播杂剧,后来著名的吴音就是这些活动的产物,吴音是扬州弹词的源头。

所谓南腔,就是南戏,本来也是杂剧,后来一直保持着早期杂剧的形式,即以汉族传统的一唱众和的徒唱为主要演唱形式,不被弦索,专以锣鼓烘托气氛。南戏的唱腔“不叶宫商”,随意性很大,尽取锣鼓烘托之能事,其打击乐尤其发达。南戏剧情曲折繁杂,回目漫长出名,所以南戏也叫戏文。南戏留下了中国戏曲最早的三出剧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弟子错立身》。

南戏从开始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以方言土语演唱。从现在留下的资料看,南戏早期基本只用温州方言,所以早期称作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是中国戏曲花部的滥觞。

元末明初,以高则诚《琵琶记》为标志,南戏进入传奇时代。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出现了著名的四大传奇剧种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戏;二是剧本创作十分繁荣,在众多书会才人的基础上,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传奇剧作家群,是继元曲作家群之后,中国剧作家群的又一个高峰。传奇剧作家群虽然在思想深度上不及元曲剧作家群,但是在剧作结构、剧作所反映生活范围上都远超前者,尤其在剧作数量上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剧作家把中国戏曲所反映的生活范围开拓到了一个空前的领域,今天舞台上流行的戏曲剧目大都是那个时候创作得。

来源:秦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