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读透兴衰与人心,方知世事可从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1:05 2

摘要:这部书被誉为“帝王之镜”,不仅因其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更因其揭示了人性与权力的永恒博弈。

2006年,一部历史巨著的现代解读本悄然问世。

它虽无华丽词藻,却以深邃的洞察力,将千年风云凝于纸端。

这便是《资治通鉴》。

这部书被誉为“帝王之镜”,不仅因其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更因其揭示了人性与权力的永恒博弈。

作者司马光在编纂时曾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千年后,当后人翻开此书,看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人性在权谋、忠义、得失中的挣扎与觉醒。

若你读懂《资治通鉴》中这5句话,便能参透命运的底色。

历史从不缺少聪明人,但真正的智者,往往懂得“藏锋守拙”。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孙膑与庞涓之争,便是最好的例证。

庞涓出身魏国贵族,才华横溢,却心胸狭隘。他忌惮同门师弟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使其受膑刑(挖去膝盖骨),沦为废人。

孙膑忍辱负重,佯装疯癫,最终被齐国使者秘密救走。

在齐国,孙膑并未急于复仇,而是潜心研究兵法,等待时机。

桂陵之战中,他提出“围魏救赵”之策,以弱胜强,大败庞涓;马陵之战时,他更以“减灶诱敌”之计,诱使庞涓轻敌深入,最终庞涓兵败自刎。

临死前,庞涓叹道:“遂成竖子之名!”

孙膑的胜利,绝非偶然。

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锋芒毕露,而在于“以静制动”。面对迫害,他选择隐忍;面对强敌,他善用谋略。

反观庞涓,虽精于算计,却因嫉妒与狂妄,最终自食恶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道:“智小而谋大,力轻而任重,鲜不及矣。”

权谋之争,从不是简单的胜负游戏。

唯有放下私欲、洞察全局,方能以智慧破局。

忠义之士千古流芳,但背叛者的结局,往往比死亡更可悲。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东汉名将班超,便是忠诚的典范。

他奉命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识,率36人夜袭匈奴使团,收复鄯善国。

此后三十年,他孤守西域,平定五十余国,却从未向朝廷索要一兵一卒。

晚年时,他上书恳求归乡,写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的忠诚,是对使命的坚守,更是对信念的执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叛将安禄山。

他深受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却因野心膨胀,起兵反叛,致使生灵涂炭。

然而,他最终被儿子安庆绪所杀,死后连墓碑都无人敢立。

司马光在评价此类人物时,曾引孔子之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忠诚者,因“义”而超越生死;背叛者,因“利”而堕入深渊。

历史的长河中,真正能撼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权势与财富,而是那份矢志不渝的赤诚。

历史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歇,但一次抉择,往往能改写一个时代的轨迹。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商鞅变法”,便是将国运系于一念之间的经典案例。

战国初期,秦国积弱,屡遭六国欺凌。秦孝公即位后,痛感国势衰微,遂发布“求贤令”,承诺“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国人商鞅闻讯入秦,提出“变法图强”之策,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推行军功爵制,重农抑商,严刑峻法。

然而,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贵族代表甘龙、杜挚激烈反对,称“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商鞅却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秦孝公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变法。

短短二十年,秦国从“诸侯卑秦”一跃成为“虎狼之师”,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根基。

但商鞅的结局却充满讽刺。

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反扑,诬告其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境,因自己制定的“不得留宿无凭证者”之法,竟无处容身,最终被车裂示众。

司马光评道:“商君之法,刻薄寡恩,然其强秦之功,不可没也。”

兴衰之间,从无绝对的善恶。

商鞅用生命诠释了变革者的宿命:他们可以是时代的推手,却也终将成为旧秩序的祭品。

帝王将相的功过,最终由百姓书写。

《资治通鉴》中记录的隋炀帝杨广,便是“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型。

他继位初期,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三征高句丽,看似雄才大略。

然而,这些宏图背后,是“役夫百万,死者十五六”的惨状。

为修建东都洛阳,每月征发民夫二百万,累死者“车载死丁,相望于道”;为炫耀武功,他令西域诸国使者在洛阳市场“免费取物”,最终导致“府库空竭,百姓冻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文帝刘恒的“文景之治”。

文帝即位后,废除肉刑、减免赋税,甚至因惜民力而停建露台。

他曾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司马光赞其“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历史证明,暴政或许能逞一时之威,但仁德方能收长久之效。

隋炀帝最终被叛军缢杀,隋朝二世而亡;而汉文帝的谦卑与克制,却让大汉国祚绵延四百年。

正如《资治通鉴》所言:“王者以仁义为丽,以道德为威。”

读《资治通鉴》,如同站在千年的堤岸上,看浪涛翻涌,淘尽英雄。

那些权谋、忠奸、兴衰的故事,最终都化作一句叹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历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评判是非,而在于照见自己。

当我们为职场倾轧而愤懑时,不妨想想孙膑的隐忍;

当我们因背叛而心寒时,不妨看看班超的孤勇;

当我们面对变革的阵痛时,不妨回味商鞅的决绝;

当我们手握权力时,不妨以隋炀帝为戒,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司马光著此书时,曾言:“鉴者,镜也。”

这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王朝更迭,更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点个赞吧,愿你我皆能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醒与从容。

来源:观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