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无人机不是简单飞过,还摧毁了波兰好几座房屋,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有武器“不小心”落到北约成员国领土上,但这次的规模,跟以往完全不是一回事。
2025年9月,约24架俄罗斯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
这事没什么铺垫,消息一出来,整个欧洲都绷紧了神经。
这些无人机不是简单飞过,还摧毁了波兰好几座房屋,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有武器“不小心”落到北约成员国领土上,但这次的规模,跟以往完全不是一回事。
刚开始,北约的应对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
波兰启动了一个叫“东方哨兵行动”的防御举措,说是要强化抵御俄罗斯导弹和无人机的第一道防线。
英国、丹麦、法国、德国也没闲着,赶紧给波兰送军事援助,有战斗机,还有其他军事装备。
德国把“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启动了,荷兰的战斗机、意大利的侦察机也紧急升空,帮着追踪那些无人机。
这种多国联动的架势,一开始还让人觉得北约挺靠谱。
但后来才发现,这里面问题不少。
北约最高指挥官说这是在强化防线,可实际拦截效果怎么样呢?约13架无人机被北约成员国击落,可为此花掉的钱足足有几千万美元。
要知道,那些被击落的无人机,每架成本也就一万美元左右。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记者会上说,俄罗斯无人机和导弹的威胁已经从波兰、欧洲东部,蔓延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还说“我们都住在东侧”。
这话听着挺严肃,可俄罗斯那边好像没当回事。
就在“东方哨兵行动”启动的时候,俄罗斯在白俄罗斯搞了场大规模军事演习。
白俄罗斯跟波兰挨着,这场演习代号叫“Zapad”,俄语里是“西方”的意思。
本来想这可能就是场常规演习,后来发现不对,外界都觉得这明显是在练怎么入侵欧洲。
而且这场演习早就在计划里了,偏巧赶在无人机入侵波兰的时候举行,很难让人不往一块想。
再说说那些入侵波兰的无人机。
它们不全带实弹,有一部分是俄罗斯造的“非洲菊”系列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挺便宜,主要作用就是让对方的防空系统超负荷运转,为后面带弹的无人机铺路。
从这点就能看出来,俄罗斯这次行动不是没规划的。
可莫斯科那边不承认责任,有俄罗斯主流日报还说这事是乌克兰策划的,想把欧洲拖进战争。
但从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到无人机的制造信息,所有线索都指向俄罗斯。
很显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北约这次应对,还有个细节值得说。
波兰没援引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只用到了第四条危机磋商条款。
本来想波兰会不会直接要求集体防御,后来发现这样做也有道理。
一方面能保留第五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不用直接考验美国的承诺,让北约成员国能保持一致。
可美国总统一度说“可能是个错误”,波兰外交部长马上在社交媒体回应“不,那不是一个错误”。
这两下对比,就能看出美波在这事上的态度不一样,也能感觉到欧洲盟友对美国承诺的不放心。
其实早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开始,就有俄导弹和无人机落到波兰、罗马尼亚这些邻国领土上。
但以前那些事件规模小,俄罗斯说自己没责任,还勉强能找些“合理”的借口。
这次不一样,24架无人机集体入侵,怎么看都不是瞄准错误。
还有俄罗斯的“Zapad”军演,虽然说是防御性的,还邀请了几十个国家观察,印度都象征性派了65人去,但之前这军演就为入侵乌克兰打了掩护,这次还包含在北约领土附近部署核力量的演练。
老实讲,这明摆着是在测试西方的防御能力和北约的凝聚力。
北约搞“东方哨兵行动”,也是想弥补反无人机能力的薄弱环节,安抚欧洲国家对美国承诺的担忧。
北约指挥官也强调过美国对北约军事结构的承诺没变。
可实际情况是,北约在反无人机方面还有不少问题。
现有防空体系主要是针对高速、高价值的导弹或战机设计的,面对低速、低空、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探测起来就费劲,拦截成本还特别高。
2025年北约预算里,反无人机专项经费占防空预算的比例也不高,想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怕是不容易。
如此看来,这次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波兰,不只是一次简单的领空侵犯,更是对北约防御能力和美国联盟承诺的一次大检验。
北约虽然展现出了协同应对的能力,但也暴露了拦截效率低、反无人机技术不足的问题,还有欧洲对美国承诺的不信任。
未来北约要做的,不只是强化防御技术,可能还得想想怎么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欧洲国家自己的防御能力也得加强。
要是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以后类似的考验恐怕还会出现。
北约能不能守住欧洲的安全防线,关键还得看这些问题怎么应对。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