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重名县,有重必改,陕甘宁三地哪些县都因此而改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23:49 3

摘要:继上文盘点了广东十个县因重名而改名的变迁,本文就把目光放眼西北地区的陕甘宁三个省(区),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县因为重名的情况,而进行了改名,排名不分先后,若有遗漏,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继上文盘点了广东十个县因重名而改名的变迁,本文就把目光放眼西北地区的陕甘宁三个省(区),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县因为重名的情况,而进行了改名,排名不分先后,若有遗漏,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01:陕西镇巴

镇巴县位于汉中市的东南端、大巴山北侧,毗邻四川省,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

镇巴县在蜀汉时期为南乡县治所,西晋时随着县治北迁,改为西乡县,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镇巴县均为西乡县属地,清嘉庆年间(1802)析置为定远厅属汉中府,1913年改称定远县。

1914年因四县重名,改为镇巴县,保留安徽定远。

02:陕西横山

横山县如今是榆林市的横山区,境内有塞外长城、无定河、横山分布,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在先秦时期为肤施县的属地,历经魏晋南北朝乱世,建制被打断,北宋时成为与西夏的分界地带,元明时期划入米脂县管辖,清雍正年间(1731年)由怀远堡升格为县属榆林府。

1914年因与安徽怀远重名,遂以横山山脉为名,定名为横山县,2015年撤县设区,称横山区。

03:陕西柞水

柞水县位于商洛市的西北部、秦岭南侧,是牛背梁的所在地。

秦汉时境内分属旬阳、蓝田诸县,武周时始置安业县,唐肃宗时改置乾元县,后汉时称乾佑县,宋末元初时被废分属周边县份,清乾隆年间(1783年)析置孝义厅属西安府,1913年改为孝义县,1914年因与山西孝义重名,改为柞水县。

04:陕西旬邑

旬邑县位于咸阳市的最北端,是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交汇处,境内是早期农耕文明出现的地区之一,出现过我国最早城市雏型的地方,至今保有秦直道遗址。

先秦时期旬邑境内曾是古豳国的国都,战国时期为秦国的栒邑县,曹魏时栒邑遭遇数度迁徙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与之填补的三水县,元朝时并入淳化县,明朝时复称三水县属邠州。

1914年因与广东三水重名,复称栒邑县,1964年简化为旬邑县。

05:甘肃武山

武山县位于天水市的最西端,与定西、陇南两市相邻,属秦岭北段与陇中高原的交汇地带。

武山县境内的县制始于东汉后期的新兴县属南安郡,曹魏时一度更名为武城县,在历经“安史之乱”后县域被吐蕃攻占,县制被废,北宋初期建有宁远寨,宋徽宗时升格为县,金朝时再度降格为寨,元初复称宁远县属巩州。

1914年因与湖南宁远重名,更名为武山县。

06:甘肃安定

安定县如今是甘肃省定西市的驻地安定区,整体处在市域的最北端,与兰州、白银两市相邻,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安定一带成县相对较晚,又历经吐蕃之乱、宋夏之争,直到宋神宗时才筑有“定西城”,彰显安定西北的决心,金军攻破定西城后,于公元1142年置定西县,后升格为州,元朝时改作安定州,明初降格为安定县。

1914年因与陕西安定重名,改为定西县,2003年随着定西地区改为定西地级市,原来的定西县随即改为安定区。

07:甘肃庆城

庆城县是甘肃庆阳市的地理中心,位于市区的北侧,因县城三面环水、两侧临山,根据山川形胜宛如一座凤凰城,故有别称“凤城”。

先秦时期境内是义渠的核心区域,秦朝时称义渠县,西汉初年改称郁郅县,魏晋南北朝时建制被毁,隋朝时改建为合水县,自唐朝起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这里都是庆州(庆阳府)的州治,期间在唐中宗时县名改为安化县。

1914年因于安徽安化重名,遂以庆阳府之名改作庆阳县,2002年随着庆阳地区改设地级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08:宁夏海原

海原县位于中卫市的最南端,是五市交汇之地,是一处典型的干旱山区县。

海原境内在西夏时曾筑有南牟会城,是当时宋夏的拉锯之地,后称西安州,元朝时置有海喇都堡,明初曾为沐英的牧地,清乾隆年间因其是固原城的盐茶要地,于1747年改建为盐茶厅城,1874年置县称海城县。

1914年因与奉天省海城县重名,改为海原县。

09:宁夏同心

同心县为吴忠市的最南端,清水河穿城而过,属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

境内在唐朝时为安置吐谷浑部落之地,西夏时置有祥佑军,清朝时划属固原卫,1874年置平远县。

1914年因与广东平远重名,改作镇戎县属甘肃省,1918年改为豫旺县,后改为同心县。

来源:点点了解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