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溯历史,张小泉品牌始于1628年,由张小泉在杭州创立的剪刀作坊发展而来。凭借独特的“镶钢锻打”工艺,张小泉剪刀以其锋利耐用著称,曾在清代被列为贡品,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奖项。这些辉煌成就,使得张小泉成为国家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之一。
张小泉,这一承载着四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近日深陷债务危机,被执行金额高达31.3亿元,其命运似乎正悬于一线。
回溯历史,张小泉品牌始于1628年,由张小泉在杭州创立的剪刀作坊发展而来。凭借独特的“镶钢锻打”工艺,张小泉剪刀以其锋利耐用著称,曾在清代被列为贡品,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奖项。这些辉煌成就,使得张小泉成为国家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之一。
然而,在资本化进程的浪潮中,张小泉逐渐偏离了其原有的匠心之道。2007年,富春控股通过混改入主张小泉,2014年完成集团重组,2021年张小泉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刀剪第一股”。然而,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并未给张小泉带来长久的繁荣,反而将其拖入了财务困境。
天眼查数据显示,张小泉集团及关联方因富春控股的激进扩张策略而陷入财务泥潭。富春控股将大量资金投入物流、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导致资金链断裂。同时,通过股权质押、关联担保等方式,富春控股透支了上市公司张小泉的价值,使得控股股东99.9%的上市公司股份已被质押或冻结,对外担保未代偿金额高达44.86亿元。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2022年的“拍蒜断刀”事件。消费者在使用张小泉菜刀拍蒜时,菜刀竟然断裂。公司对此的回应“菜刀不能拍蒜”,以及高管“中国人切菜方式错误”的争议言论,彻底激怒了公众,品牌形象遭受重创。此后,张小泉被商务部列入“限期整改”名单,其市场地位进一步动摇。
在品牌形象受损的背景下,张小泉试图通过线下网点扩张和直播带货来提振业绩。然而,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核心刀剪业务收入占比跌破50%,库存积压与利润腰斩形成恶性循环。与此相反,张小泉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凭借独创的“钢铁合铸”工艺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但资本介入后,为追求上市规模和利润增长,逐渐将资源倾斜至营销端,导致品控滑坡。
面对张小泉的困境,成功转型的老字号品牌提供了宝贵经验。同仁堂通过“母子品牌架构”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既保留了古法炮制工艺,又推出新零售模式吸引年轻消费者。稻香村则抓住国潮机遇,推出爆款产品,并布局全球市场。日本荣太楼糖果则通过创立子品牌切割用户圈层,既保留传统配方又开发潮流单品。
这些案例表明,老字号品牌要想焕发新生,必须在守正创新中平衡历史基因与现代需求。然而,张小泉在资本化进程中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如今,张小泉正面临着品牌断层和资本异化的困局。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张小泉必须刀刃向内改革,重新审视其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
商务部等多部门正推动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为张小泉等老字号品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张小泉还需要通过数字化营销、非遗工坊建设等方式强化消费者情感连接,同时警惕盲目扩张和治理封闭化的陷阱。
张小泉从明末匠坊到资本困局的四百年浮沉,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中华老字号并非“一老永逸”的护身符,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