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6日,2025年清明节假期收尾之际,由读者报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寻川·博物馆生活体验中心联合主办、成都好事都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二十四节气·我们”读书会(第二季)清明节气活动,在寻川·博物馆生活体验中心温馨启幕。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饱含着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深沉情感,又承载着踏青春游、亲近自然的欢快意趣。
4月6日,2025年清明节假期收尾之际,由读者报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寻川·博物馆生活体验中心联合主办、成都好事都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二十四节气·我们”读书会(第二季)清明节气活动,在寻川·博物馆生活体验中心温馨启幕。
“纸鸢寄福 好事都成——2025清明节阅读手作活动”是一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手工体验相融合的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还有不少小朋友也加入其中,大家共赴这场充满文化韵味与趣味的盛会。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大家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回顾了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比如扫墓祭祖,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清扫墓园、献上鲜花,聊表追思;比如踏青赏春,人们漫步田野山川,感受春风微拂、花草芬芳,在大自然中寻求自由。
而清明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还要数放风筝。风筝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墨子以木材制成“木鸢”,而后鲁班加以改进,用竹子制作更轻盈的“木鹊”。汉代造纸术普及后,风筝材质转为纸或绢,称“纸鸢”。唐代加入丝弦,放飞时发声如筝鸣,故得名“风筝”。唐宋时期,放风筝从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成为清明时节的一种流行活动。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因而,清明节放风筝便逐渐成为祈福、消灾的象征。
人们相信清明放风筝可带走晦气、祈福转运,当风筝高飞入云,仿佛所有的烦恼与病痛都随之消散。如今,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民俗传承,更成为人们在春日里享受欢乐时光、寄托美好愿景的方式。
活动中,主办方为各位读者展示了与清明节、风筝有关的图书与绘本——除了《中国风筝:春天万象更新》(冯旭 田子千 著)《四时吉祥 清明》(吴敬 著),还有《第94只风筝》(麦克·莫波格 著)、《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著)。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抽签阅读分享环节,签面分为阅读签、故事签、问答签和分享签,旨在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沉浸式参与到阅读分享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比如,抽到问答签的读者在问答环节积极回答关于风筝的趣味知识题,大家在互动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抽到阅读签的读者,深情朗读了与风筝相关的诗歌,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幅充满童趣的春日画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抽到故事签的读者化身历史的讲述者,娓娓道来风筝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四面楚歌”中韩信巧用风筝瓦解楚军士气的军事故事,到“侯景之乱”时羊车儿试图借风筝传诏书却功亏一篑的悲壮过往,还有中国古典喜剧《风筝误》中以风筝为媒,误打误撞成就良辰姻缘的美好故事,每一个都充满趣味;分享签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大家打开记忆的匣子,纷纷分享自己与风筝的欢乐趣事,其中有一段关于儿时父亲做风筝的回忆,话语间满是深沉饱满的亲情之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还有读者深情朗诵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温柔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如同春日微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间,为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活动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诗意。
每个参与互动环节的嘉宾都收到了“好事都成”品牌文创精心准备的伴手礼福袋,福袋内有好事都成摆件与好事都成冰箱贴,满载所愿皆所得,好事都成的美好期望。
阅读分享结束后,进入了充满创意的手作制作环节。大小朋友们各自领取迷你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启DIY之旅。大家先用颜料在筝面上涂上颜色,再将上色好的筝面静置晾干,然后组装骨架,最后再把筝面与骨架黏合,一个迷你小纸鸢就这样完成啦!
活动尾声,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优秀代表上前展示创意十足的风筝,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主办方还为每位优秀代表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好事都成彩鸢一只。从河北廊坊定制的彩鸢不仅设计精美,做工精致,更是承载着“好事都成”的美好寓意,纸鸢寄福,好事都成!
至此,此次清明阅读手作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活动以“书香”为媒,以“纸鸢”为介,宛如一场精心编织的文化盛宴,巧妙地将清明节的传统韵味与现代阅读、手工体验结合,一群爱阅读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放下手机、放松心情,一边体验阅读的魅力,一边感受手作的愉悦,为2025年的清明假期画上了完美句号。
排版:李亚辉
初审:骆赟多
复审:吴坤 刘芳念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