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杜衍 ,为官清廉,屡平冤案,举贤荐能,备受器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3:39 3

摘要:杜衍善诗,工书法,《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

杜衍善诗,工书法,《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01、幼时孤苦无依,备受折磨

杜衍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杜遂良任宋太宗朝尚书度支员外郎。978年,杜遂良在壮年突然暴病身亡,此时的杜衍尚在母腹之中。

当年母亲含悲生下杜衍,在他很幼小的时候便改嫁河阳钱氏。杜衍在祖父的呵护下渐渐长大。

不幸的是在993年,杜衍15岁的时候,祖父也遽然撒手人寰。杜衍前母所生两个哥哥,称杜衍的母亲改嫁带走了家族的钱财。

小小年纪的杜衍被哥哥挥剑砍伤脑袋,鲜血直流。杜衍逃到姑母家,养好了伤,又前往河阳投奔母亲。

母亲见杜衍孤苦无依,非常悲伤,但继父不肯收留,母亲无奈,杜衍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

后来去了济源计划住在这里。除了读书和写作,杜衍没有其他技能,他不得不为别人抄书,写书法,画画来赚钱。

所幸的是一富户相里氏看杜衍仪表不凡,料定他以后前程远大,便将女儿嫁给他。从此夫妇琴瑟和鸣。

02、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品质优良

杜衍束发苦志厉操,尤其酷爱读书。1008年,杜衍中进士甲科。进士及第后,杜衍补任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

陈尧咨安抚陕西时,朝廷诏令藩府才能赐宴,陈尧咨到乾州,由于杜衍办案公正合法,被评为品质优良的官吏向,特地赐宴,将他调知凤翔府。

在杜衍离开乾州时,当地百姓将他阻拦在州境上,说:“为什么要调走我们贤太守?‘’

03、多次澄清冤案,治狱有功

杜衍后以太常博士之职为河东路提点刑狱,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他巡视潞州时,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写了《辨狱记》。

高继升知石州时,有人诬陷他勾结外族策划变乱,将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决,杜衍辨明这一冤案,将诬告者治罪。

宁化军守将执法过于严苛,将罪不至死者定为死罪。杜衍反复调查核实,认为案情不实,量刑不当,加以改正。

守将对杜衍的判决不满,上诉朝廷,朝廷诏令刑狱复审,果然那人罪不当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并调知扬州。

1028年,有司上奏称杜衍治狱有功,当受赏赐,杜衍升为刑部员外郎。

04、理财有方,清廉严整

其后,杜衍历任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又升任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

他尚未到任,恰遇河北军费匮乏,朝廷调杜衍带工部郎中衔为河北都转运使。他理财有方,不向百姓征收赋税而使军费充足。

回京后,杜衍任枢密直学士,他请求外出任职,得以右谏议大夫衔出知天雄军。

杜衍为政严谨细密,不用严刑来督责官吏,但官民也畏惧他的清廉严整。仁宗召他为御史中丞。

05、颁发涵装铨法,使官吏不能谋取奸利

杜衍兼判吏部流内铨时,根据因选补条律繁多冗长,使得官吏大多受贿、钻法律的空子的现状。

杜衍立即颁发给属吏函装铨法。他尽力阅览,将本末典折全部了解清楚。

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听取行文书,选举之事全部由自己决定,使官吏不能谋取奸利。数日后,杜衍声震京师。

06、根据道路远近,让百姓依次服役

1039年,杜衍迁官刑部侍郎,再次出知永兴军。当时,宋夏战争兴起,百姓苦于征发兵役,官吏因此为奸。

杜衍分别计划,根据道路的远近,给予充裕的集合时间,让百姓依次服役,比其他各州节省了一半的费用。

他回京后,代任开封府知府,附近的人久闻杜衍的名声,都不敢私自请托。

07、不畏权贵,直言进谏

1040年,杜衍升任同知枢密院事,改任枢密副使。宰相打算采用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奏陈的攻守之策,

杜衍说:“偶然成功,不是万全之计。”双方进行争论,杜衍自请罢职,但未获准许。仁宗亲自赐诏勉励他。

1043年,升为吏部侍郎、枢密使。杜衍不畏权贵、敢言直谏,甚至不怕得罪皇帝。宋仁宗却在平时不按新政来,动不动就口头封赏。

每次逢到仁宗亲自降旨,杜衍大都不执行,共积累至十多封诏书,便献纳在仁宗面前。

当时宋仁宗在上朝时封了一个姻亲,杜衍直接找到宋仁宗,并拿着宋仁宗批的条子给他看。

宋仁宗不好意思说:“只此一例”。但杜衍却坚持原则,直到宋仁宗收回这项特批的官员任命。

08、宽容大度,为范仲淹辩解

辽夏交战后,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亲自率兵出战。杜衍说:“两国正在交战,军势正盛,不可轻易出兵。”

范仲淹在仁宗面前与杜衍争议,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尖刻急迫,但杜衍并未因此而忌恨他。

庆历新政失败后,宰相吕夷抓住已经被贬为知延州的范仲淹,弹劾他处理西夏问题不利的事,建议宋仁宗杀了范仲淹。

虽然杜衍与范仲淹因政见不同,但大度的杜衍却极力为范仲淹辩解。他认为范仲淹忠诚于宋朝,根本不会做有损宋朝的事。

09、深谋远虑,建议放还辽朝驸马

辽朝驸马刘三嘏叛逃归宋,辅臣建议厚待刘三嘏,以获取辽朝的军事机密。欧阳修也请求留住刘三嘏。

仁宗向杜衍征求意见,杜衍说:“我国提倡忠信,如果自己违背誓约,接纳叛逃之人,那么我们就不理直气壮了。

而且刘三嘏是契丹的近亲,却逃跑前来归顺,这样谋身,还能与他计谋国事吗?接纳他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将他归还契丹。”仁宗便将刘三嘏归还辽朝。

10、拜相举荐贤士,遭弹劾

1044年九月二十六日,杜衍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他喜欢举荐贤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于人。

集贤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荐,有人说王益柔曾经戏作《傲歌》,御史便将杜衍与王益柔一一上奏弹劾,,想以此陷害杜衍。

谏官孙甫说:“丁度趁奏对时求官,请将此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丁度知道孙甫上奏有误,极力请求置对。

杜衍由于孙甫刚奉诏出使契丹,于是暂扣此奏,丁度因此对杜衍十分怀恨。丁度草诏指责杜衍结纳朋党。

1045年正月,杜衍担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后,最终罢相,离京出任尚书左丞、知兖州。杜衍在地方颇受爱戴,史称“山东尤尊爱之”。

11、致仕后,低调闲居

1047年正月,杜衍刚刚七十岁,已上奏请求致仕。宰相贾昌朝不喜杜衍,便不按常例,使其刚刚呈上奏疏,就得以太子少师致仕。

杜衍致仕后,但他从不置办自己的“安乐窝”,以致于退休后在南京应天府驿馆之中居住。他曾写下《幽居即事》:

寂寂复寂寂,告老閒居日。

径草高于人,林鸟熟如客。

黄卷不释手,清风常满室。

内顾平生心,无过此时适

某日,河南府举行宴会,邀请杜衍出席。杜衍头戴居家便帽,身着土里土气的便装前往赴宴,端坐一隅,静默不语。

有位本路的发运司管勾文字来到桌前,大家纷纷起立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这位小官僚少年得志,见大家如此热情,唯有旁边那位白胡子老头儿稳若泰山,屁股稳稳地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不由火冒三丈,厉声问道:

“足下以前官居何位?”杜衍依然埋着头,不动声色地轻声呢喃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位小官僚顿时面红耳赤。

12、致仕后,多次受封

1048年七月,仁宗加恩旧臣,特授杜衍为太子太保。

1049年九月,仁宗下诏命杜衍赶赴都城开封府陪祀明堂,令应天府敦促派遣杜衍上道,都亭驿站设置帐具、几仗等待他。

杜衍声称患病,极力辞谢。后来,朝廷又进拜杜衍太子太傅之职,赐其子同进士出身。

1053年七月,杜衍被升授为太子太师、资政殿大学士。知制诰王洙拜谒告归应天府,朝廷命王洙奉诏抚问杜衍,进封祁国公。

1054年,杜衍请求让次子、通判应天府,杜䜣在期满后能留在应天府任管勾南京留司御史台。仁宗因杜衍是年高德劭的耆老,特诏允准。

13、临终遗言劝谏仁宗,不谈私事

1057年,杜衍病重,仁宗派宦官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还没有来得及赶上。

杜衍便于3月17日在应天府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杜衍临终时,劝诫其子要竭忠尽孝,收殓自己时只用一枕一席,加以小墓矮坟薄葬即可。

他亲自起草遗疏,劝仁宗:“不可因为长久安定而忽略边防,不可因为已经富足而轻视财物的节用,应该及早确立太子,以此安定人心。”

全疏之中,没有一句话提及私事。同年十月十八日,杜衍次子杜将其葬于应天府宋城县的仁孝原。

14、书法和文学成就卓著

杜衍不仅政能有名,刚正不阿,他还擅长作诗和书法,曾写下《题怀素自序卷后》:

狂僧草圣继张颠,卷后兼题大历年。

堪与儒门为至宝,武功家世久相传。

他喜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曾写下《莲》:

谁种幽花傍浅清,含红怨绿影亭亭。

云归巫女妆犹润,浴出杨妃困未醒。

好把芳杨临晚岸,莫教飞片逐浮萍。

相看最忆吴船路,万里芙蓉水满泾。

他和欧阳修关系密切,常常和他出去游玩,曾写下《聚星堂咏雪赠欧公》:

尝闻作者善评议,咏雪言白匪精思。

及窥古人今人诗,未能一一去其类。

不将柳絮比轻扬,即把梅花作形似。

或夸琼树斗玲珑,或取瑶台造嘉致

散盐舞鹤实有徒,吮墨含毫不能既。

深悼无人可践言,一旦见君何卓异。

万状驱从物外来,终篇不涉题中意。

宜乎众目诗之豪,便合登坛推作帅。

回头且报郢中人,从此阳春不为贵。

杜衍自幼孤苦发奋努力中进士,一生宦海沉浮,先后主政十几个州军,又在朝中任枢密使、宰相,政绩卓著。

他刚正不阿,清廉如水,名震朝野,退休后竟居无所归,栖身驿舍,直至怆然离世,令人钦佩不已!

来源:历史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