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治报】“融合“情理法” 点亮“智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1:02 1

摘要:68岁的退休村支书郑芳民给王某倒了杯茶后,在手机上点开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出王某签订的合同,又翻出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条给王某解释相关条款。经过“背靠背”的调解,王某的土地流转纠纷得以调解,当事双方在线签署了调解协议。这样的调解场景,在新民镇已成为常态。

这事你们可得给我做主!

别急,咱们慢慢说。

8月21日,因土地流转纠纷,彬州市新民镇村民王某找到彬州市人民法院新民法庭“老支书调解室”寻求帮助。

68岁的退休村支书郑芳民给王某倒了杯茶后,在手机上点开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出王某签订的合同,又翻出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条给王某解释相关条款。经过“背靠背”的调解,王某的土地流转纠纷得以调解,当事双方在线签署了调解协议。这样的调解场景,在新民镇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新民法庭将村规民约与智慧法院建设相融合,通过打造“老支书调解室”,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科技支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先后获评“枫桥式人民法庭”等3项省级荣誉,集体立功3次。

“在农村,很多纠纷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情理问题。”郑芳民感慨道。自2019年新民法庭创新成立“老支书调解室”以来,像郑芳民这样德高望重的4名退休村支书,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052件。退休村支书们用“一碗水端平”的公道心和“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的群众工作法,让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相关经验被咸阳市列为示范案例。

在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时,老支书们先带老人的子女去家中看了老人独自生活的艰辛,又组织家族长辈召开“圆桌会”,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教育感化他们。最终,老人的子女签下赡养协议。

“调解要讲温度,但法律是底线。”郑芳民说。“老支书调解室”让更多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一线,而对于偏远地区的群众,新民法庭开通了“云上法庭”,以科技赋能惠及群众。

“没想到打官司不用跑法院了,手机点一点就解决了!”8月18日,一起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通过“云上法庭”顺利调解后,在江苏务工的李某通过视频,向新民法庭庭长雷青春连声道谢。

2024年,李某在四川某工地务工时受伤。因赔偿问题始终无法与施工单位达成一致,李某诉至法院。承办法官通过“移动微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在线调解,仅用1小时就促成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随后,承办法官通过电子送达系统将调解书发送给双方,实现了案结事了。

“智慧法院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司法理念的革新。”雷青春说。在“老支书+科技”双轮驱动下,新民法庭构建了“一站式多元解纷+智慧法院”模式,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电子送达系统等,实现立案、调解、庭审全流程在线办理。今年上半年,新民法庭收案量同比下降5.6%;截至今年8月中旬,法庭已组织线上调解1300余次、线上开庭190余次,电子送达1100余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老支书+科技”,不仅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也进一步深化了法官干警司法为民的理念。“作为新时代法官,既要精研法律条文,也要厚植为民情怀。”近日,在新民法庭“法官讲堂”上,青年法官助理李瑾琳分享了学习心得。

为了进一步提升干警的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水平,新民法庭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法官讲堂”以及“党建+业务”培训机制,组织干警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司法实务技能;建立“一对一”传帮带制度,由资深法官与青年干警结对,在实战中锤炼司法能力。新民法庭还联合西北政法大学设立“马锡五式”审判实践基地,不断探索矛盾化解新思路。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新民法庭审结民生类案件1733件,调撤率达54.4%。

“基层司法工作就是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雷青春表示,新民法庭将继续深化“老支书+科技”双轮驱动模式,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的司法保障。

往期精彩推荐

来源: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