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冠心病都被视作为“血管中脂质异常堆积”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因此,降胆固醇、抗血小板以及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等措施构成了冠心病用药的基石。
长久以来,冠心病都被视作为“血管中脂质异常堆积”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因此,降胆固醇、抗血小板以及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等措施构成了冠心病用药的基石。
但即便是在接受了上述规范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当中,也仍有接近1/3会反复发生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这使得医学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种疾病的“本质”。
事实上,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虽然,“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始动因素,但除此以外,造成斑块不稳定、容易破裂的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血管内的“慢性炎症”!
当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一步步浸润斑块、众多的促炎因子在血管内被释放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发生突然破裂的风险也会不断上升。
而这种“慢性炎症→斑块侵蚀→斑块破裂”的病理生理改变,正是引起半数以上急性心梗的直接诱因。
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上的突破,“抗炎治疗”才迅速成为了冠心病管理的一个新靶点!
【秋水仙碱】这个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的古老生物碱,自公元2世纪起便以镇痛消炎的特性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人类医学史中,它最初被用于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剧烈疼痛。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这种如今每日治疗成本不到几元钱的“古老消炎药”,正在冠心病治疗领域掀起一场颠覆性变革。
而其中的奥秘,正藏在它对抗炎症的独特机制当中。
传统观点认为,秋水仙碱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与活化来发挥“抗炎作用”,这一特性在痛风治疗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但最新的研究揭示,其在冠心病治疗当中所能发挥的价值或许还不止于此!
具体来说,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主要炎症机制有以下这两点:
第一,当斑块内巨噬细胞被激活时,会释放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如同"腐蚀剂"般分解包裹斑块的纤维帽,让斑块变得“不稳定”;
第二,NLRP3炎症小体这一"炎症开关"被持续激活以后,会大量释放IL-1β、IL-6等炎症因子,进一步加剧斑块内脂质核心“暴露”的风险。
而秋水仙碱则被认为能够“精准打击”这一病理链条:一方面,它能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与活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断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
这种“双重抑制作用”,能让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脂质核心体积缩小,从而显著提升斑块的稳定性!
除此以外,秋水仙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还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与激素类药物不同,它不会干扰全身的免疫系统,而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炎症通路来发挥作用。
这种"精准打击"的特性,使得秋水仙碱在长期使用时既保持了疗效,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抗炎药物的严重副作用。
简言之,秋水仙碱既便宜且容易获取,又在作用机制上能够很好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炎症反应,还很适合长期服用。
这些特征都使得它成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控制炎症”的不二选择!
自2019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秋水仙碱的确可以给冠心病患者带来额外的心血管获益。
比方说,2019年发布的COLCOT试验(纳入4745例心梗患者,平均随访1.9年)结果显示:每天口服0.5mg秋水仙碱可让心梗患者再次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复苏、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风险显著降低23%。
再比如,2020年发布的LoDoCo2研究(纳入5522例患者,平均随访2.4年)结果证明:秋水仙碱能使慢性冠心病患者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31%。
综合来看,一项基于COLCOT与LoDoCo2等研究的荟萃分析提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之上,秋水仙碱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梗与心血管死亡风险高达25%!
但一直以来,有关秋水仙碱在我们中国冠心病患者身上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却很少……这使得秋水仙碱究竟能否同样让我们中国人群获益,成为了临床上的一大关注焦点。
好消息是,2024年,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在全球顶尖心血管学术期刊《Circulation》上刊发的COLOCT研究,首次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项专门针对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随机双盲试验,借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一“血管显微镜”技术,直观揭示了秋水仙碱稳定斑块的惊人效果:在连续治疗一年后,冠心病患者动脉斑块的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了,脂质核心的体积显著缩小了。
这意味着,只需要每天坚持口服0.5mg秋水仙碱1年,便可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动脉斑块趋于稳定,并减少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发生心梗的风险!
也正是基于这些突破性的临床研究证据,全球范围内的多份权威医学指南才纷纷将秋水仙碱纳入了冠心病的“用药版图”。
举例来说,2023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率先批准了“0.5mg/天的秋水仙碱”用于冠心病的“抗炎治疗”。这使得秋水仙碱正式成为了全球首个获得官方认证的冠心病“抗炎药物”。
再比如,2023年与2024年得欧洲冠心病指南也分别推荐了秋水仙碱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抗炎治疗”。
而在我国,最新的2024版《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则有明确建议:在最佳治疗情况下仍然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时,慢性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低剂量秋水仙碱(0.5 mg/天)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2024版《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
除此以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同样指出:对于其他危险因素未被充分控制或经优化治疗以后仍有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考虑低剂量秋水仙碱来进行“抗炎治疗”。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总而言之,不论是一部分慢性冠心病患者、还是某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都的确能够从低剂量秋水仙碱(0.5mg/天)所提供的“抗炎作用”当中获益。
他们的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有可能因此而得到增强,再次发生急性心梗甚至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则会明显降低!
首先,虽然秋水仙碱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但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得使用秋水仙碱!
客观来说,目前关于怎样的冠心病患者需要使用秋水仙碱,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具体适应范围,也仍在持续的探索之中。
此外,秋水仙碱还存在着一些明确的禁忌症,比如严重的肾功能不全以及与强效CYP3A4/P-糖蛋白抑制剂联用(如克拉霉素、酮康唑、氟康唑等)等等。
因此,对于还没有用上秋水仙碱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千万不要自行增加这类药物,而是务必要先与熟悉自身病情的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沟通。
只有经医生判断确实可以使用之后,才能考虑增加这类药物。
其次,在不少医生的印象当中,秋水仙碱的剂量控制是一个“有些麻烦”的问题。
举例来说,过去,一部分患者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可能会用到“3-6mg/天”的较大剂量。而在这一剂量区间下,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秋水仙碱的某些毒性反应,比如恶心、腹泻等等。
好在,用于冠心病患者的秋水仙碱治疗剂量一般为“0.5mg/天”。从目前已有的临床经验来看,在这一低剂量下,秋水仙碱的长期应用并未带来特别明显的安全性问题,大多数患者的耐受性还是比较好的。
但考虑到秋水仙碱可能引起的某些毒性作用,部分医学专家还是提示:在应用这类药物的过程当中需要相对谨慎!
最后,与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类似,秋水仙碱的“抗炎、稳定斑块作用”至少需要持续治疗数月甚至数年以上的时间方能显现。
因此,经医生确认需要服用秋水仙碱的冠心病患者,应该将这类药物给视为“长期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降脂药、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等协同使用,并定期复诊评估疗效与药物耐受性。
千万不要在治疗过程当中,自己随意调整药物的剂量甚至直接停药!
综上所述,秋水仙碱这一古老的“抗炎药物”,似乎凭借着其独特的抗炎机制,正在重塑冠心病治疗的用药格局。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团队用我们中国人群的实际临床数据证实了:中国冠心病患者也可以从秋水仙碱的“抗炎治疗”当中明显获益。
但必须承认的是,现阶段,还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增加秋水仙碱!
因此,对于尚未使用秋水仙碱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大家一定要经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评估与同意以后,才能启动这类药物的治疗。
可一旦经医生确认、建议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则应该像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等一样,长期规律地使用秋水仙碱。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斑块稳定和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的累积效应。
【参考文献】
1,Effect of Colchicine on Coronary Plaque Stabi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s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he COLOC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irculation.》 2024;150(13):981-993.
2,Colch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0;383(19):1838-1847.
3,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9;381(26):2497-2505.
4,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6月 第52卷 第6期
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6):615-646.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