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在金融圈摸爬滚打二十年,见过最魔幻的场景不是股市熔断,而是某次拍卖会上,一栋烂尾楼经过五轮举牌,成交价竟比周边现房还高。买家攥着号牌的手在发抖,眼神却亮得吓人——这就是典型的"海梦摄心局",明知是坑偏往坑里跳的魔咒,正在不良资产领域悄然蔓延。
老张在金融圈摸爬滚打二十年,见过最魔幻的场景不是股市熔断,而是某次拍卖会上,一栋烂尾楼经过五轮举牌,成交价竟比周边现房还高。买家攥着号牌的手在发抖,眼神却亮得吓人——这就是典型的"海梦摄心局",明知是坑偏往坑里跳的魔咒,正在不良资产领域悄然蔓延。
北宋年间,东京汴梁的鬼市里,常有人兜售"前朝御用"的赝品。最精明的骗子会故意露出破绽,当买家识破时反而神秘一笑:"客官好眼力,这确是高仿,但真品就在..."靠着这招欲擒故纵,不知多少人抱着捡漏的幻想掏空钱袋。今天的海梦摄心局,恰似这套路在资本市场的重演。
不良资产处置本应是刮骨疗毒的过程,却总有人把它包装成点石成金的魔术。某南方开发商用VR技术给烂尾楼披上"元宇宙社区"的外衣,北方某矿场把废弃矿坑吹嘘成"碳中和示范基地",这些披着创新外衣的旧把戏,让本该回归真实价值的资产在虚妄的期待中越陷越深。
明万历年间,徽商发明了"水牌定价法":将货物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沿途买家出价,价高者截筏取货。这种随行就市的智慧,在当代不良资产市场反而成了稀缺品。某AMC接手某地产业园时,评估报告里充满"区位潜力""政策红利"等虚词,唯独缺少周边空置率、产业匹配度等硬数据。
定价偏差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2014年某银行打包出售的百亿资产包,因定价虚高连续流拍三次,最终成交价腰斩。这就像《清明上河图》里那艘即将撞桥的客船——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价值发现"的狂欢中,往往离触礁只剩一篙之距。
唐朝"市易司"有条规定:大宗交易需三位牙人背对背估价,取中位数成交。这种朴素的定价智慧,暗合现代金融的独立估值原则。某外资机构收购长三角工业用地时,除常规评估外,另聘无人机团队连续半月记录周边货车流量,用物流数据反推真实价值。
真正的价值发现需要穿越周期迷雾。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录的"平籴法":丰年收储、荒年放粮,关键在把握事物本质。某央企处置海外资产时,顶着压力聘请战乱国家本土机构评估,最终在弹痕累累的厂房里发现了完好的德国生产线,实现价值重构。
站在黄浦江边看着霓虹闪烁的烂尾楼群,忽然想起《韩非子》里的寓言:宋人得燕石以为玉,珍藏十年后请玉工鉴定,方知是顽石。不良资产市场从来不缺造梦者,缺的是敢于戳破泡沫的"玉工"。当潮水退去时,唯有真实价值才能托起那些在浪尖上跳舞的人。
或许我们该学学北宋书画鉴赏家米芾——他从不相信"传世珍品"的噱头,只信奉那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关+转 私X免费领取《特殊资产估值工具》。
来源:阿龙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