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中,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这些人,最没用的要数明英宗朱祁镇。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当皇帝不能太任性,得听人劝,不然分分钟就会变成敌人口中的笑柄。
古代中国有很多好战的皇帝,但真正愿意亲自带兵打仗的并不多见。
在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中,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这些人,最没用的要数明英宗朱祁镇。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当皇帝不能太任性,得听人劝,不然分分钟就会变成敌人口中的笑柄。
国家不能没有君主,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太危险。万一皇帝在战场上出事,整个国家可能就要改朝换代了。
其实每个皇子从小就要接受文武双全的教育,不一定非要带兵打仗,但至少要懂得自保的本事。这也是为了给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树立个好榜样。
像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帝王,虽然年轻时没亲自打过仗,但他们手下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皇帝御驾亲征时,其实不用真刀真枪上阵厮杀,主要就是当个精神象征,给军队鼓鼓劲儿。
唐太宗和明成祖可不一样,他俩都是从小跟着父亲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兵油子。等到他们的老爹不适合带兵打仗的时候,能征善战的儿子自然就得顶上去扛大梁。
李世民当秦王那会儿,打仗从来没输过。他爹李渊觉得这个儿子太出色了,特意封了他一个比一品大官还高的职位。
在唐朝的官制体系里,天策上将这个职位仅次于皇帝,当时秦王担任这个职务时,朝中没人能比他地位更高。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不像大哥朱标那样受父亲偏爱,但他在当燕王的时候就特别能打仗,经常帮朱元璋打胜仗,可以说是所有皇子里最能打的一个。
30岁那年朱棣带兵北伐,半路突遇暴风雪。手下将领们觉得天气太恶劣,建议部队停下扎营避风雪。
朱棣觉得应该反过来想:大家都知道下雪天不好走,蒙古人肯定觉得明军不会顶着大雪行军,这时候反而要抓住机会,借着大雪的掩护快速推进。
果然,明军一路摸到北元军眼皮子底下,对方竟然毫无察觉。虽然北元军人多势众,但朱棣压根没在怕的。
朱棣玩了个双管齐下的计策:一边派人去元军那边劝他们投降,一边发动进攻。等北元的乃儿不花太尉发现自己上当了想跑路时,朱棣却热情邀请他来明军大营吃饭。
官山卫的指挥官乃儿不花提心吊胆地去见朱棣,没想到朱棣不仅没为难他,还好吃好喝地招待。乃儿不花被这份诚意打动,带着全部落的人和牲口归顺了朱棣。
听说朱棣打了大胜仗,朱元璋乐得直夸儿子有勇有谋。这一仗让朱棣名声大噪,只要北方有战事,朱元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派朱棣去。接下来的几年里,朱棣带兵出征成了家常便饭,接连又打赢了好几场硬仗。
朱元璋特别宠爱的晋王和秦王相继离世后,朱棣在朝廷里的地位已经没人能动摇。再加上他多年带兵打仗、镇守边疆,手下的军队实力远超其他将领。
就算朱允炆再机灵,有朱元璋留下的圣旨护着,也斗不过朱棣。
朱棣在位期间曾五次亲自带兵远征北方。由于朱元璋晚年处死了许多开国将领,使得朱棣登基时缺乏可用的大将,迫使他不得不亲自领兵作战。
朱棣率军一路打到斡难河边,像当年汉朝名将霍去病那样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流传后世的威名。
明朝皇帝朱祁镇遇到瓦剌军队入侵时,大概回忆起自己爷爷朱棣和太祖朱元璋打仗的威风场面,心里琢磨着:老祖宗们都能打胜仗,我这个当孙子的肯定也行。
可惜他没继承父亲朱瞻基的治国才能,刚当皇帝时朝政被太皇太后掌控,后来自己掌权了又纵容太监弄权,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朱瞻基从小跟着爷爷朱棣出征蒙古,在军营里长大。朱棣特别疼爱这个孙子,就像当年朱元璋宠爱朱允炆那样,亲自教导他如何治理国家。
朱瞻基是个书迷,总劝身边人多看书学习。不过他可不是书呆子,既能带兵打仗平定他叔叔朱高煦的造反,又能稳住自己的江山,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
朱祁镇虽然满怀壮志,但能力实在有限。他当皇帝时三次大举出兵北伐,学他父亲亲自带兵打仗,想向世人展示自己不畏惧北方游牧民族。
大臣们拼命劝皇帝别去打仗,可朱祁镇铁了心要拼一把。他先把自己两岁的小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让弟弟朱祁钰暂时代理朝政,然后就带着军队出征了。
没想到朱祁镇最信任的太监王振瞎指挥,打乱了军队的作战部署。明军撤退到土木堡时,遭到瓦剌军队团团围住,连皇帝朱祁镇都被敌人活捉了。
瓦剌虽然没马上处死朱祁镇,可皇帝被抓这事简直让整个国家颜面扫地。就像当年北宋的徽宗父子被金国俘虏一样,这种耻辱历史又重演了。
明朝大臣于谦等人推举朱祁钰当皇帝,把被俘的朱祁镇尊为太上皇。他们特意通知边境守军:要是瓦剌人打着朱祁镇的旗号来套近乎,谁都别理他们。
堂堂一国之君,本想靠打仗证明自己本事,结果反被人活捉。更让他寒心的是,大臣百姓不但不救他,还直接换了新皇帝,朱祁镇这下真是彻底绝望了。
幸亏他求生欲望强烈,再加上明军反败为胜,瓦剌人才把他放了回来。所以说,皇帝要是没那个本事,就别逞能接这烫手山芋。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