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115万人。虽然整体疫情控制持续向好,但某些特定人群的感染率却在悄然上升,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
深夜的急诊室里,一位年轻男子神情慌张地走进来,低声对医生说:“我最近总是发烧、出汗,不知道是不是……艾滋病?”
这句看似简单的自述,却隐藏着一个让无数人警觉的问题:艾滋病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115万人。虽然整体疫情控制持续向好,但某些特定人群的感染率却在悄然上升,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
首先是男男性行为者群体,在近十年中,该群体感染艾滋的比例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个公开报道的案例来自一所高校的健康讲座中:一位20岁出头的大学生因频繁更换性伴侣,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查出HIV阳性。他震惊地表示:“我以为自己年轻,不会有事……”可见,性安全意识薄弱,是艾滋扩散的一大隐患。
其次是异性性传播人群。许多中老年人因缺乏相关防护知识,成为近年来感染率上升的新群体。民政部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老年人离婚率上升、再婚频繁,使得他们成为艾滋病防控中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一位来自基层卫生院的医生坦言:很多老年人连安全套都不愿意使用,觉得“那是年轻人的事”。
第三类是静脉吸毒者。虽然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持续下降,但在一些地区,共用针具仍然存在,使得病毒在吸毒人群中传播风险极高。国家禁毒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约有8%的HIV新发感染者与静脉注射毒品有关。
这些数据背后的声音在提醒:并不是“特殊人群”才会得艾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艾滋病的“可怕”,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藏得深”。很多人直到病情发展到艾滋病晚期才被确诊。以下四个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一旦出现,务必引起重视。
反复发热、盗汗:不是感冒、不是肺炎,却反复高烧,尤其是夜间出汗如洗,枕头湿透。这种情况常常被误认为是压力大、上火、劳累,其实可能是免疫系统被病毒破坏后的“无力反抗”。
长期腹泻: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三周以上,吃药无效,甚至还伴有体重骤减。这可能说明肠道免疫系统已被攻击,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典型表现之一。
皮肤异常:皮肤莫名出现红斑、紫斑,或反复出现疱疹、癣、带状疱疹等皮肤问题,且反复难愈。如果一个成年人反复“长疱疹”,一定要检查免疫功能。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一摸一个鼓包,且超过一个月不消退,要高度怀疑是否为HIV感染相关的表现。
这些症状看似“寻常”,但组合在一起时,往往就是艾滋病的“蛛丝马迹”。早发现、早治疗,是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
说到预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远离高危人群”。这话听着有理,其实大错特错。
艾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闻得出来”。真正有效的防控措施,是从自身做起。
坚持使用安全套是防止性传播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保护自己,也是对伴侣负责。
定期检测HIV。国家疾控中心和各地疾控机构已在多个城市设立了“匿名检测点”,不实名、不收费、不留记录。尤其是有高危行为的群体,更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
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已全面推行“检测即治疗”的策略。只要确诊HIV阳性,就可免费开始抗病毒治疗。研究表明,规律服药可使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几乎不具备传染性,也能有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从小成绩优异、工作顺利的年轻白领。因为一次短暂的激情邂逅,他感染了HIV。
起初他拒绝接受现实,直到频繁发烧、夜间盗汗、体重骤减,才在医院确诊。他说:“我本以为这病离我很远,没想到,它就在我身边。”
幸运的是,他及时接受治疗,如今已经恢复健康,生活如常。他也成为一名志愿讲师,走进学校、社区,告诉更多人:艾滋病不是绝症,但无知和偏见才是。
作为医生,见过太多因忽视体检而错过最佳治疗期的患者;也见过因恐惧偏见而逃避检测的人,最终酿成悲剧。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谈艾色变”的态度。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艾滋病的防控体系日益完善。从“全民检测”到“抗病毒治疗免费”,从健康宣传到社区干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斗的“参战者”。
医学的使命,不只是治疗,更是唤醒。就像老话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别人家的事。
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不可说”。它像一个“隐形的敌人”,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但只要我们正视它、了解它、预防它,它就无法伤害我们。
愿每一个读者都能多一份警觉,少一份偏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恐惧。健康,从不靠运气,而靠选择和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数据[EB/OL].(2025-03-01)[2025-08-20].
[2]王丽,刘建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382-386.
[3]张强,黄晓明.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现状与干预策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0):1009-101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