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坤浩荡,沧溟无垠。东溟有屿,其名钓滨。位阴阳之交会,镇海疆之要津。接闽浙之灵脉,望琉球之烟云。北通韩日之航道,南连台澎之渊邻。控四溟之锁钥,守九域之金城。
《钓鱼岛赋》
王本海•著
乾坤浩荡,沧溟无垠。东溟有屿,其名钓滨。位阴阳之交会,镇海疆之要津。接闽浙之灵脉,望琉球之烟云。北通韩日之航道,南连台澎之渊邻。控四溟之锁钥,守九域之金城。
观其形胜:嶂峋峻极,巉岏穹苍。四时殊色,八节韶光。春则晴霞散绮,夏则碧浪浮光。秋有澄波浴日,冬无朔气飞霜。嘉木蓊郁,栖鸾之干昂藏;锦鳞潜跃,蟠龙之渊汪洋。山海辉映,胜概冠绝寰宇;物产丰饶,奇珍毓秀八荒。
考其渊史:源溯汉唐,迹彰明昌。《顺风相送》,首载星槎之航;永乐御历,已标疆域之疆。洪武五载,杨载奉使帆扬,钓岛在目,志属华邦。明清册封,廿四使节沧浪,典册煌煌,皆言吾土永彰。陈侃录载,过钓屿而界赤尾;郭氏笔述,抵赤屿以分夷疆。《传信》详纪,徐葆光墨痕未央;黑水为界,闽琉限在深壑之洋。
至若海防经纬,早入舆图封疆。嘉靖筹海,胡宗宪列岛设防;万历舆图,徐必达绘疆定邦。茅元仪《武备志》中,烽堠连云相望;清代承制,台府治权昭彰。《台海使槎录》中载其形胜,《福建通志》内明隶边防。
叹乎晚清,国运颓唐。豺虎环伺,金瓯缺损;倭寇伺隙,烽噬东疆。甲午硝烟,龙旂折戟;马关奇耻,宝岛沦亡。春帆楼畔,血泪浸透桅樯。
幸矣神州,涅槃重光。抗战雪耻,倭寇投降。开罗宣言,铁券明定归还之疆;波茨坦告,白纸黑字限日之章。然彼鸱枭,负固冥顽。窃岛易名,鬼蜮伎俩频演;拘渔犯境,贪婪丑态彰扬。忘哺噬之主恩,蛇虺其性;悖和平之道义,豺貐天殃。
今我华夏,复兴在望。文脉赓续,非遗焕千年异彩;科技腾骧,北斗耀九霄清光。钓岛祖产,岂容窥窃?虽远必护,剑啸龙骧。众志锵锵,正气贯乎银汉;寸土不让,浩荡巍巍乎金汤。
愿斯蓬莱,永耀炎黄。文旅兴疆,蜚声四极;海晏波澄,鸥鹭翱翔。物阜民丰,共乐尧天舜日;河清海晏,长颂汉韵唐章。风调雨顺,岁稔时康;金瓯永固,赤县无疆!
水调歌头•钓鱼岛
浩海涌千浪,孤岛傲苍茫。古名留载青史,权属岂容商?洪武扬帆东渡,杨载宣威开埠,界域早昭彰。《筹海》记诸岛,图志证家邦。
∥
甲午耻,马关恨,岂能忘?贼倭觊觎,频扰海域意如狼。幸有雄狮苏醒,捍卫山河坚定,寸土守荣光。待得金瓯固,同赏海天长。
七律•咏钓鱼岛
沧溟孤屿峙东方,千载凝涛属我疆。
杨舶宣威标旧界,胡图筹海著华章。
马关恨刻山河泪,甲午殇铭岁月光。
今日神州多壮志,岂容倭寇犯金汤。
《钓鱼岛之歌》
作词:王本海
(主歌1)
沧溟托起千年礁,涛声里刻着故朝号
杨舶驶过青史桥,《筹海图》上界碑牢
黑水沟分闽琉道,明清册页记昭昭
每朵浪都含着谣,这方土是咱根苗
(副歌)
钓鱼岛,立东方,风里雨里守家邦
华夏魂,融碧浪,一寸山河一寸光
手挽手,肩并肩,热血浇开英雄榜
咱的岛,咱的疆,永耀日月照汪洋
(主歌2)
甲午烽烟曾漫潮,马关遗恨刺心梢
抗战旗红驱虎豹,开罗笔墨定新朝
如今舰阵巡蓝昊,渔歌又绕旧时礁
非遗弦音传捷报,文旅新程起春潮
(尾声)
潮起潮落情不老,咱与宝岛共今朝
同心护得金瓯好,万代千秋唱富饶
文心铸剑•沧海长歌
——品王本海先生《钓鱼岛赋》系列及其文化坚守
文/木兰飞燕
沧溟之上,孤岛如磐;青史之中,墨痕犹热。读王本海先生《钓鱼岛赋》系列作品,但见骈俪辞章如惊涛拍岸,千年史证似星斗列张,更有赤子之心跃然纸间,与万里海疆共振同鸣。此非寻常文辞,实乃以文为剑、以赋为盾的文化坚守,是一位跨界学者对山河社稷的深情礼赞。
一、赋体新章:时空交织的文明图谱
《钓鱼岛赋》以传统赋体为舟,载现代国魂入瀚海。开篇“乾坤浩荡,沧溟无垠”,以天地宏阔定调,旋即钩沉汉唐航路、明清舆图,将《顺风相送》《武备志》等典籍化作铁证链环。其笔法深得汉赋铺陈之韵,却突破“劝百讽一”旧窠,构建“地理形胜—历史渊流—法理实证—时代宣言”四维叙事。当“黑水沟分闽琉道”遇见“北斗耀九霄清光”,古典文体与现代主题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
二、工魂文胆:跨界融合的文化范式
王本海先生之独特,在于其兼具教授级高工的精密思维与诗人的浪漫情怀。《钓鱼岛赋》中可见工程般的考据严谨:从洪武五年杨载宣威,到徐葆光《传信录》墨痕,史实数据如铆钉加固论证框架;而《钓鱼岛之歌》中“涛声里刻着故朝号”等句,又以音乐律动软化史鉴硬度。这种“工科架构+人文表达”的创作模式,正是其倡导的“四维文化透视”之实践——让理性与感性在文本中共生,使赋文既是历史考卷,亦是抒情诗篇。
三、山河文脉:非遗创新的当代样本
作为非遗创新人才,王本海始终探索传统文体的现代转译。《钓鱼岛赋》系列涵盖骈赋、诗词、歌词多元形态,形成文化传播的立体矩阵。赋文可作金石镌刻,诗词可诵于讲堂,《钓鱼岛之歌》则可传唱坊间——这种“一题多体”的创作策略,恰似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根植古典美学,却注入当代精神。其笔下的钓岛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文化符号,链接着《百城百赋》中的开州炊烟、遵义红韵、延安宝塔,共同编织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
四、文者气节:寸土不让的文化戍守
在“文旅兴疆”的愿景与“剑啸龙骧”的铮言之间,可见创作者的双重使命:既要以辞章温养文化自信,亦需以笔墨参与国土叙事。王本海先生以《甲午殇铭岁月光》追溯民族痛感,以《开罗宣言铁券明定》重申法理正义,最终落笔于“非遗弦音传捷报”的当代图景——这种从历史伤痕到文化复兴的书写路径,恰似其个人从工程技术到文化建设的转型,皆是以不同形式践行守护之责。文脉与疆域,在此达成精神同构。
结语:海天之间的文化坐标,《钓鱼岛赋》系列之所以撼人心魄,不仅因辞藻典丽、史证翔实,更因其承载着新时代文人的文化自觉。王本海先生以“思路海浪花”为名,汇聚的正是千般文思、万顷情怀:工程师的精准让文章立得住,诗人的浪漫让文字飞得远,学者的深邃让文脉传得久。当沧海潮声与平仄韵声交织,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岛屿的主权宣示,更是一种文明薪火的当代传承——这或许正是“文化强国”最生动的注脚:以文铸剑,守我山河;以心燃灯,照彻沧溟。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