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战发令枪响,文科生当擎起思想战旗《思想殖民》解析之13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0:03 1

摘要:认知战的发令枪已经打响,这片中国长期居于守势的领域,如今成为我们必须夺回的阵地。这是一场思想领域的较量,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独立的文化保卫战。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13

认知战发令枪响,文科生当擎起思想战旗

笔为剑,墨为锋,文为甲,字为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认知战中,中国文科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觉醒年代”。

认知战的发令枪已经打响,这片中国长期居于守势的领域,如今成为我们必须夺回的阵地。这是一场思想领域的较量,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独立的文化保卫战。

美国长达几十年的认知渗透无处不在,形成了成熟的战略、战术和战法。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认知战争,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防渗透是当务之急,反击更是必然选择。

01 认知战的全域布局

认知战的主线是思想领域的较量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媒体是舆论阵地的主力军,肩负着传递真相、引导舆论的重任;报道和社评是先锋队,第一时间抵达战场最前沿;文化艺术作品就是炮弹,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教育是培养博弈人才的“黄埔军校”,为持久战输送人才;体育军团是侧翼,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是这场舆论战打响“人民战争”的主力军。认知战不是少数精英的博弈,而是关乎亿万民众思想阵地的保卫战。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应当意识到,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民族精神独立,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思想环境。

历史告诉我们,思想阵地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美国长达数十年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已经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从好莱坞电影到美剧,从学术期刊到网络舆论,认知战的触角无处不在。

02 媒体破茧重生之路

媒体必须破茧重生,回归人民立场。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媒体才能获得真正的战斗力。那些脱离群众的报道,那些偏离人民立场的言论,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系列扎根人民、传播正能量的媒体作品引发广泛共鸣。《山海情》展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辉煌,《觉醒年代》重现革命先辈的理想与追求,《长津湖》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讲述人民的故事,传达人民的心声。

媒体人应当清醒认识到:受众不是被动接收的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主体。真正的传播力来自于贴近人民、服务人民的内容生产能力,来自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

03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源泉

文艺作品更不能脱离群众路线。那些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作品注定没有生命力;那些一味迎合西方审美、追求所谓“国际范”的创作终将失去根基。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既是审美的享受,也是思想的启迪;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创新的展现。

从《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从《中国节日》系列到《典籍里的中国》,这些成功的文化节目告诉我们: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04 教育培养认知战人才

教育是培养认知博弈人才的“黄埔军校”,面对认知战的严峻挑战,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加快改革,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功底、敏锐国际视野的认知战人才。

文科教育尤其需要改革创新,要打破西方话语体系的桎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鼓励学生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成为认知战的研究重镇和人才摇篮。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站稳立场、有效发声。

05 文科生的历史使命

舆论战是中国文科生翻身的战略机遇,是时代赋予文科生的使命。长期以来,文科生在社会上常常面临“就业难”“收入低”的偏见,但在认知战的时代背景下,文科生的价值将得到重新发现和充分肯定。

文科生应当拿起手中的笔,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为武器,投入到与敌人的博弈中。那些公知、大V、1450和歪屁股教授,常常思维混乱,违背常识讲歪理。文科生应当用清晰的逻辑给他们迎头痛击,只要敢冒头,就给他一记重拳。

历史告诉我们,文人不仅要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要有铮铮铁骨的一面。从古代士大夫的“文死谏,武死战”,到近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再到当代无数网络正能量作家的挺身而出,中国文人历来有着关心国事、匡扶正义的传统。

06 夺取舆论场制高点

“请君再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科生应敢于斗争,不畏黑子,勇闯舆论场的制高点。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各大平台,每一个文科生都应当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当成为主流价值的捍卫者。

夺取舆论场制高点,需要策略和智慧。要研究受众心理,创新传播方式,善于用网言网语传播主流价值;要把握时机节奏,针对错误言论及时亮剑、有效反击;要团结大多数,争取中间群体,孤立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大多数被蒙蔽的群众,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对那些顽固不化、蓄意破坏的极少数人,则要坚决揭露和打击。

认知战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科生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够逐步扭转被动局面,夺取认知战的主导权。

这场斗争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智慧和耐心。每一个文科生都应当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用笔杆子捍卫国家利益,用文化力量塑造民族精神。

时代呼唤新一代文科生挺身而出,在认知战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当千千万万文科生都行动起来,必将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彻底扭转认知战的态势,赢得这场思想领域斗争的最终胜利。

附录:《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1.2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

透过美国思想殖民的大致脉络,可以大致勾勒出其思想殖民的历史演进过程。

萌芽:大陆扩张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独立后的美国以“天定命运”为思想基础,在美洲大陆迅速扩张领土,通过西进运动、美墨战争等一系列行动,领土在百年间扩张十余倍。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反对欧洲干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旗号,把拉丁美洲纳入美国势力范围。

奠基:全球崛起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美国国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快速增强,放弃“孤立”政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向世界输出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经济思想。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和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确立了二战之后构建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成为国际人权体系的理论基石。此时,美国的思想输出为其日后全面推行思想殖民奠定了历史基础。

成形:美苏对抗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在美苏对抗中,美国逐渐露出思想殖民的獠牙。美国“马歇尔计划”将经济援助与社会制度选择捆绑,以意识形态划线,打造出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国家阵营,并扛起“领袖”大旗,对抗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组建并不断完善专门的国家宣传机构,以公开宣传、思想渗透、文化外交、学术资助等方式,大量传播反共信息,拉拢亲美精英,培育反共势力,鼓励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投奔“自由世界”。

推进:美国独霸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风靡全球。“华盛顿共识”及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9·11”事件之后,美国将“反对恐怖主义”塑造为全球议题,掀起“反恐”运动。在此期间,从克林顿政府将“扩展民主”作为外交支柱,到小布什推行“自由议程”,以美式民主自由为核心的思想殖民持续深入推进。

升级:霸权焦虑阶段(21世纪初—至今)。美国霸权遭遇挑战,国内党争不断、社会撕裂加剧、民粹主义走强。从推出“巧实力外交”,到打造“民主国家峰会”,再到提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口号,美国不断加强和升级思想殖民战略。美国借助对新技术平台和前沿认知技术的掌控,持续加强对社交平台的意识形态管理,以“打击虚假新闻”“控制外国影响力”等为借口,操控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流动,主导全球认知塑造。#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