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村集体和农民双“扩中提低”的做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5:03 1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嘉善县锚定“扩中”“提低”这个关键引擎,从推进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双“扩中提低”入手,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形成了强村富民同频共振的样本模型。2023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 183元,村均集体经常性收入480万元

近年来,浙江省嘉善县锚定“扩中”“提低”这个关键引擎,从推进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双“扩中提低”入手,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形成了强村富民同频共振的样本模型。2023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 183元,村均集体经常性收入480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 914元。其主要做法如下。

(1)创新多跨型强村公司体系建立县、镇(街道)、村三级多跨乡村振兴公司,允许三级公司资本融合配置、产权清晰归属、权责明确设定、红利依章享有。全县9个乡镇已全域成立乡村振兴公司,86%的村级组织拥有了市场化乡村运营实体。案例:窑望丰赢共富工坊。干窑镇范东村牵头联建6村商定以土地和资源入股成立嘉善窑望丰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吸收县银禾农发成立农资公司入股(范东村占比30%、银禾农发占比10%、其他各村分别占比10%)。公司主要从事粮油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全年可为入股村增收1 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0.8万元。

(2)探索多元化村庄经营体系鼓励多元聚集的资金共同入股乡村振兴公司,开展多维度的农事服务、农旅开发、资产运营、商业配套、环境保洁、文化传承、数智乡村等经营性乡村产业。全县超50家公司业务实现多领域覆盖,已承接包括道路河道保洁、农村垃圾清运、乡村公路绿化养护、物业管理等劳务服务类项目;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限额以下工程类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劳务供需对接等中介类项目,成为强村富民重要力量。案例:罗星鑫锋音乐村。罗星街道鑫锋村与上海葫芦蚂蚁集团合作,打造蚂蚁葫芦鑫锋音乐村项目,以村企合作方式提升运营效益,优化集体资产租金、运营利润等收益分配机制,打造村内音乐岛,定期推出免费音乐会,带动农文旅联合提升,通过发展露营度假、垂钓采摘等,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3)强化广域式联农带农体系鼓励“镇统筹+村入股+农民持股”组建共富联合体,集中建设投资规模适度、见效快、风险低的共富商超(农贸市场)、共富停车场、共富大棚、共富菜(果)园等项目。打造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等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开发多元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至目前,已建共富体项目6个、共富工坊131家。案例:“小微飞创”模式。该模式是“高集聚”取代“低小散”,由县镇两级财政投入支持,合理布局园内农田灌溉、道路、泵站、农业设施等,农户只需每年交纳土地租金和保洁清理费即可就近入驻园区,极大降低了农户生产投入成本,实现了产业集聚连片发展。以姚庄为例,园区建成后可吸纳300户传统种植户入园,亩均实现增产20%以上。

(1)推出新一轮强村富民计划做强做优“飞地抱团”项目,支持县域统筹安排飞地抱团项目,扩大村集体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的村参与,已累计实施“飞地抱团”项目23个,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2个,为项目参与村带来6.2亿元分红收益。出台低收入农户“飞地抱团”帮扶增收项目实施方案,为低收入农户每年每户获取不低于450元的稳定收益。案例:三地共建“强村飞地”产业园。依托连续五轮“强村计划”,嘉善和本省庆元县、四川九寨沟县构建区域合作,探索以跨区域先富带后富为特点的强村飞地抱团升级版。在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共建的73亩“飞地”园区,每年可为庆元83个薄弱村和九寨沟县48个贫困村增收2 200万元,村均增收16.8万元。

(2)展开新一轮结构调优行动因村制宜不断壮大村集体增收渠道,细化“一村一策”方案,紧抓“互联网+”“直播电商”等风口,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转移性资产,实现收入比例的持续优化。案例:缪家“六金”模式。大云镇缪家村将稳步提升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构建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引导机制为抓手,推出由“薪金、租金、股金、福利金、养老金、创业金”组成的“六金”共富模式,成为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好路子。2023年,缪家村村集体年收入1 77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8万元。

(3)培育新一轮红利释放载体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盘活闲置宅基地,导入乡村特色产业,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加大村集体股份分红力度,大幅增加村集体福利性支出,推动更多强村富民共富体建设。案例:姚庄横港共富积分。以“生态绿色加油站”为初始样板,探索形成了乡村共富积分新路径,姚庄横港村2023年初首次以“股权+人口+积分”分红形式,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中的39万元分给全村1 670名村民。

(1)推动“产链融合”模式以种业“研育繁推”、米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为抓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陶庄智种产业园,相较于普通水稻种植,杂交稻制种的亩均收益增长256%;在西塘打造现代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并以此入围全省乡村振兴集成创新试点县。做大做强以“一里谷”和雨露为代表的蔬菜、水果冷链配送中心,蔬菜和水果冷链配送分别达到年2万吨和2.5万吨。建成雪菜产业化综合体,引进3家雪菜加工企业入驻,构建雪菜产业链。案例:西塘绿色米业全产业链。西塘农业发展公司依托红菱村8 500亩高标准农田,投入1亿元打造占地28亩的米业自动化收储、烘干、加工流水线,培育绿色米业全产业链。并引入稻米文化生活馆、“米创客”青年驿站等特色文旅业态,建设红菱稻米码头、稻香广场,打造成为“景村融合”的稻香农业体验村落。

(2)推进“共富聚落”模式围绕“水韵嘉善”主题,差异化培育“北部创意、西部生态、南部休闲”三大组团,形成点上特色突显、线上富有韵味、片上主题鲜明的共富组团。已成功打造“桃源渔歌”等7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创成5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同时,结合精品村创建,形成一批农家乐、民宿经济,培育孵化出运动康养、教育研学等新业态。近3年带动乡村旅游超200万人次,收入超6亿元。案例:天凝和美乡村片区。天凝镇的蒋村、联谊村等8个村组团投资1.5亿元建设“天凝时光·杏福未来”和美乡村示范片,将美丽乡村和生态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出不同的主题片区和四季乐趣,以点带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的转化升级,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

(3)推行“主客共享”模式通过以产业牵引绿色发展、以“村民宿集”盘活闲置农房、以美丽经济撬动美丽蝶变等载体,打通当地“主人”和创业“客人”共享通道和联结机制,形成村民主人致富和引流客人带富双向通道。案例:姚庄江小橘乐园。位于姚庄沉香村江家港的“江小橘”乐园,不仅实现了六产融合,推动柑橘产业蓬勃发展,更是与横向的艺术、旅游产业融合,带动采摘、农家乐等发展。乐园的旅游门票收入年均50万元以上。

(1)创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破解“谁来投”问题在各镇(街道)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中提取10%建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项目建设,已累计计提资金超9亿元。案例:善农万亩数字粮田双强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 960万元,落实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 480万元,整体项目完成后将以“善农稻场”为引领,数字化串联耕、种、播、产、收、烘、储、销等八大环节,以“智稻三维平台、生产示范、全链数管、数据总览、惠民应用”五大场景引领和示范水稻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带动2万亩水稻增产提质。

(2)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破解“空间在哪里”问题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累计整治52.35万亩,永农内高标准农田建成率93%。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补充新增耕地。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案例:姚庄“村民宿集”。姚庄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效盘活,开发出“村民宿集”民宿产品,实现当地居民的增收。如,一户村民将家里闲置农房租给专业运营团队,每年能有约4万元的租金收入,同时当地村民被聘为民宿管家,每年能有约2.4万元的工资性收入。

(3)推动城乡提升工程,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3+3”产业。高效运转浙大、复旦等高能级创新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连续三年蝉联省“科技创新鼎”。打造高铁新城CBD、中新新城TOD、祥符荡EOD,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推进“三高四铁”,建成后将实现“镇镇通铁路、镇镇有高速”。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省级试点,重点建设浙大二院嘉兴医院、嘉善技师学院等。案例:大云缪家邻里一条街。大云缪家村在集聚小区最核心地段,将20多间配套用房打造出含社会治理工作站、金融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养小屋、卫生服务站等为一体的邻里服务一条街,老人可享受免费助浴、理发、洗衣等照料服务。同时,村民能通过远程平台,足不出村就可跟北京、上海这些大地方的名医专家“面对面”交流问诊,真正让村里人享受到“村的味道、城的配套”。

来源:爱农者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