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在线网(文/ 通讯员 拉欠吉)2024年3月,滨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共产党员王汝意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践行国家对口支援重大战略决策,随山东滨州援青医疗团队跨越2000公里,离开渤海之滨、来到三江之源,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青征程。到祁工作后,他
青海在线网(文/ 通讯员 拉欠吉)2024年3月,滨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共产党员王汝意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践行国家对口支援重大战略决策,随山东滨州援青医疗团队跨越2000公里,离开渤海之滨、来到三江之源,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青征程。到祁工作后,他克服了高寒缺氧、语言隔阂、医疗资源匮乏等多重挑战,迅速投入工作,以专业技能守护着高原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担当。
提质筑基:以匠心守护医疗生命线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根基,更是患者生命的保障。”初到祁连时,本土医疗硬件基础薄弱、患者被周边西宁、张掖、民乐等地区医院不断“分流”造成的医院发展恶性循环成了摆在援青医疗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祁连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汝意深知责任重大。他顶着尚未克服的高原反应第一时间牵头建立医疗质量督导机制,从病历书写规范到核心制度落实,每月开展专项检查,推动全院医疗流程标准化;每周组织科室查房,结合病例现场教学,帮助年轻医生建立规范诊疗思维;定期举办心血管领域前沿学术讲座,引入远程会诊制度,让雪域高原的医生同步触摸医学发展的脉搏。一年间,县人民医院学科建设蓬勃发展,患者转诊率显著下降,“滨州经验”在高原扎下了根。
授人以渔: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面对祁连县人民医院建设发展实际需求,王汝意科学统筹本次援青医疗人才专业特点,围绕心内、内分泌、骨外、中医、产科、放射、麻醉等急需专业,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开展人才帮带。先后组织全院专题学习讲座6次、科室专题培训100余次、教学查房150余次、手术带教100余次,推动医院医疗质量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引进前端技术,根据祁连实际,组织开展了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等多项祁连“首例”手术,有效填补了公共医疗服务能力空白。创新人才“飞地培养”模式,协调两地卫健部门签订了《祁连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建设对口帮扶协议书》,依托博兴县尚美口腔医院为祁连县人民医院打造后方人才培训基地,帮助新生的祁连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攻坚克难:筑起高原急救生命通道
“五大中心”建设是国家硬性要求,更是医院发展必需。自从主动承接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建设“硬任务”以来,王汝意就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深入优化急救流程,建立起院前急救-急诊科-专科病房“三级联动”机制;完成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构建,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急救”服务,有力促进了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大爱无疆:让医疗温度遍洒草原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走进群众心里。”入祁以来,王汝意先后15次组织并参与援青团队“健康高原行”义诊活动,深入牧区、学校、乡镇,为群众免费听诊把脉,对群众提出的各种健康问题耐心解答、提供用药指导,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累计接诊2300余人次。在海拔4200米的默勒镇,他顶着剧烈高原反应为牧民筛查先心病;在八一冰川脚下,他自制藏汉双语健康手册指导生态巡护员防治冻伤。牧民们用哈达和酥油茶表达感激:“山东曼巴,弧度好!”
数字背后的赤诚
协调捐赠医疗用品、资金总值105万元,各型医疗设备3台;
推动新建3个临床专科、2个急救中心;
培养本土技术骨干12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8项;
带队下乡义诊15次,惠及群众2300余人。
……
几组简单的数据,铭刻着王汝意在对口支援“新长征”路上留下的足迹,换来的是祁连县人民医院在海北州县域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断突出。
2025年春天,祁连县人民医院挂牌“海北州区域医疗中心”当天,王汝意在日记本上写道:“三年援青路,不是把山东的树移栽到高原,而是让雪域的格桑花自己长出根系。”诊室墙面的锦旗轻轻摇曳,藏青色的哈达与洁白的医袍交相辉映,奏响了一曲跨越山海的生命长歌。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