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嘉庆常德府志·山川考三》记载:“白龙井,枉山中,与潭通。《旧志》”枉山即德山,潭即德山老龙潭,白龙井与德山下的老龙潭相通。
白龙井边大石碑正面,旁边为小石碑
白龙井是常德城的古井之一。
《清嘉庆常德府志·山川考三》记载:“白龙井,枉山中,与潭通。《旧志》”枉山即德山,潭即德山老龙潭,白龙井与德山下的老龙潭相通。
关于白龙井,有几个传说。
《清嘉庆常德府志·常德丛谈·卷一》转引《德山志》记载:白龙井,即善卷井。旧传午日竞龙舟入水,桡自井出,疑龙所吸。
这段话记载了一个传说,白龙井又叫善卷井,以前曾有传闻,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有一次,一条龙舟不幸翻船落水了,结果落水龙舟的船桨在白龙井里出现了,人们怀疑是老龙潭里白龙吸进去的。这个记载佐证了《旧志》中与“与潭通”的记载。
大石碑的反面
《德山志》记载了全赋和尚与白龙井的故事,全赋和尚是江苏武进人,拜访灵岩,在参拜过程中有所领悟,后来在德山乾明寺居住。在这之前,德山已经荒废,成了虎狼聚焦的地方,全赋和尚来了之后,老虎也不敢为害百姓了。他听白龙井是白龙的老窝,水道与沅江相通,打开井,泉水就涌出来,后来井里出了妖怪,经常出来为害百姓,没有人敢打开。全赋和尚听说这件事后,拿了簸箕和铁锹,亲自到白龙井,打开白龙井,从那以后,妖怪再也没有出来过了。
另外两个传说同白龙和德山和尚有关。
唐朝懿宗咸通初(860年),在德山古德禅院做主持的是宣鉴禅师。这个宣鉴禅师是唐代高僧,又称德山宣鉴。《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人。德山宣鉴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因为讲《金刚经》出了名民当时的人称他“周金刚”,后来皈依禅宗,曾跟随澧州龙潭崇信超过三十年,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德山,时称德山和尚。
白龙井井口井栏上的文物保护牌
德山宣鉴禅在德山做住持,从学者甚众。
德山脚下的沅江有老龙潭,老龙潭底住着一条白龙,周金刚做住持时,白龙多次变成一个老翁,来拜见周金刚,周金刚也经常到龙宫去和白龙下棋。
有一天,宣鉴禅师看到龙宫壮丽,动心了,白龙也看出了宣鉴禅师的心事,说:“五百年后,让你享受此乐。”
德山宣鉴禅师说法的时候,白龙时常变成一个老头来听宣鉴禅师讲法。
有一次,白龙又变成一个老头到寺院找宣鉴禅师下围棋,宣鉴禅师知道这老头就是白龙,开玩笑说:“既然你护持佛法不弃,可不可以给大众送一顿斋饭?”
白龙井的井口
白龙当即答应了,清早,白龙在白龙井内献上糍食(一种糯米做成的糕点)。寺中受戒的僧人,一共五六百人,都吃到了,没有一个遗漏。
后来,有一个和尚说:“够了够了。”
于是糍粑便没了。
白龙井附近的楚望亭
我和老伴从孤峰塔往东南,沿着上林间小道,穿过丛林,在一片开阔地上找到了白龙井,白龙井距沅江约60米。
于今的白龙井,井口加上了正六边形的井栏,井栏上嵌有“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指示牌,指示牌是2013年所立。井旁有大小两块石碑,小石碑是早年所立,上刻有白龙井曾经出现龙舟船桨的传说。大石碑是近两年所立,正面刻着三则与白龙井有关的记载,反面上半部分刻着白龙与宣鉴下棋的传说,下半部分刻着“白龙献糍食”的传说。
沅江边已经废弃的水泵房
白龙井已经干涸,为了防止游人落入井内,井壁上加了不锈钢隔网。
因为白龙井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不出现大的变故,白龙井和它的传说故事将世世代代流传在常德人民心中。
注:
①宣鉴禅师的故事一部分出自《清嘉庆常德府志·常德丛谈卷二》,一部分来自《百度百科·德山宣鉴》。
②全赋和尚的故事出自《清嘉庆常德府志·卷十二考第十·秩祀考》
2025年4月7日改毕
来源:泽林历史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