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情绪感冒”误区——抑郁症的科学护理与自我关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09:30 1

摘要:• 误区1:“想开点就好了”——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异常)导致的精神障碍,如同糖尿病需要药物干预,并非“心理脆弱”。

一、走出认知误区:抑郁症不是“矫情”

• 误区1:“想开点就好了”——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异常)导致的精神障碍,如同糖尿病需要药物干预,并非“心理脆弱”。

• 误区2:“吃药会成瘾”——规范使用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无成瘾性,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导致症状反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 误区3:“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抑郁症治疗需经历“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预防复发)-维持期(稳定状态)”,通常总疗程需6-12个月,甚至更长。

二、专业护理核心:从“对症”到“全人”

1. 安全护理优先:密切观察患者自杀风险(如藏药、独处时情绪异常),移除病房尖锐物品,建立“一对一”陪护机制,尤其关注凌晨、夜间等高危时段。

2. 用药护理精准化:

• 严格核对药物剂量与服用时间,防止漏服、错服;

•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嗜睡、性功能障碍),及时反馈医生调整方案;

•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起效时间(通常2-4周)”,避免因短期无效放弃治疗。

3. 心理护理个性化: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重构负面思维,例如通过“情绪日记”记录触发抑郁的事件,引导其用“我可以尝试”替代“我做不到”。

三、家庭与自我关怀:成为康复“合伙人”

• 家属行动指南:

1. 不指责“你怎么这么懒”,而是说“我陪你慢慢做”;

2. 协助建立规律作息(如固定起床、睡眠、运动时间),避免患者陷入“卧床-情绪低落”恶性循环;

3. 定期陪伴参与轻度社交活动(如散步、逛公园),减少孤独感。

• 患者自我关怀技巧:

1. 学习“呼吸放松法”:用鼻深吸4秒,屏息2秒,用嘴慢呼6秒,缓解焦虑情绪;

2. 设定“微小目标”:如每天叠被子、喝一杯水,完成后给自己正向反馈;

四、社会支持:消除偏见,共筑“心理安全网”

精神疾病患者不应被贴上“疯子”标签,社区需提供便捷的精神卫生服务(如定期随访、家庭医生指导),企业应落实“心理健康假”,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让“关注精神健康”成为社会共识——毕竟,呵护心灵,就像呵护我们的身体一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供稿人 高青县精神卫生中心 杨淑峰

来源:高青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