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10月摩步118旅组建初期,原352团、353团、354团官兵从"团属战士"到"旅属官兵"的身份转换,引发了全旅范围内的深层矛盾。这种冲突不是简单的制度磨合,而是跨越士兵、基层干部、旅领导三个层级的系统性挑战,暴露出跨单位整合中文化、战术与管理的多重
1998年10月摩步118旅组建初期,原352团、353团、354团官兵从"团属战士"到"旅属官兵"的身份转换,引发了全旅范围内的深层矛盾。这种冲突不是简单的制度磨合,而是跨越士兵、基层干部、旅领导三个层级的系统性挑战,暴露出跨单位整合中文化、战术与管理的多重困境。
合编最直观的冲突体现在士兵群体对原团荣誉的执念。三个摩步营官兵对"番号撤销"反应激烈,对外仍固执宣称"我们是某某团",甚至直言"番号虽撤销但我们人还在!老部队的英雄气魄还在!"这种情感源于数十年积淀的团级荣誉——352团"铁拳团"以攻坚勇猛著称,353团"突飞猛进"以机动神速为傲,不同的荣誉传统让官兵形成了"非我团即外人"的对立心态。
矛盾很快从口头争执升级为实际摩擦。各营在营区"坐地自划组织纠察,外人不得入内",甚至因晾晒衣物抢占场地、训练器材使用等小事发生肢体冲突。有士兵坦言动手是为"给老部队立威",这种"小团体荣誉感"与新旅集体归属感的碰撞,使得营区间如同"三个独立王国",严重阻碍了基础训练协同。
典型现象:某营战士在食堂因餐盘碰撞与友邻营士兵争执,双方迅速聚集二十余人对峙,高喊"352团的人不能受欺负""353团的脸不能丢",最后由营领导强制拉开。这种"为老部队荣誉而战"的冲动,成为初期整合最棘手的"文化壁垒"。
当士兵层面的文化冲突尚未平息,基层干部已陷入"想干不会干"的困境。改编后,部队从单一摩步营升级为多兵种合成单位,但装备操作不精通、维修人才匮乏、合成战术配合生疏的问题集中爆发。2011年9月新型装备试训时,全旅仅配备两台军用越野车,车载火炮、无人机等关键设备完全缺失,官兵只能对着"裸车"和图片资料摸索操作流程,连最基础的电台调试都要依赖厂家技术人员。
实兵演习中的"传统思维惯性"更具杀伤力。2011年7月塞北对抗演习中,红方破袭分队按老套路"猛打猛冲",半小时内突破3道封锁线,却因没掌握新型侦察设备规避技巧,被蓝方无人机全程追踪,最后遭炮火覆盖导致"全员阵亡"。基层干部坦言:"过去带一个摩步连能打胜仗,现在要协调装甲、工兵、通信等多个兵种,脑子里的战术库根本不够用。"
更隐蔽的矛盾在于士气管理。一次实兵演习中,张灿灿所在连队连续战斗20多个小时,完成武装10公里急行军、战场救护等7项任务后,部分官兵流露出"吃不消"的怕苦畏难情绪。这种"体力透支+能力焦虑"的双重压力,让基层干部陷入"抓训练怕出事、抓思想没方法"的两难。
站在旅党委视角,改编初期的核心难题是"合编不合心"的文化融合。三个团长期形成的"小而全"管理模式,与合成旅"大协同"需求格格不入。各营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保留原团奖惩制度,甚至在物资分配上"暗箱操作"——某营为保障"老团"士兵优先使用新式装具,故意拖延友邻营的申领审批,导致装备调配效率低下。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打破"团级荣誉至上"的思维定式。旅领导在调研中发现,80%的官兵能准确说出原团的战斗历史,却只有30%能完整复述新旅的使命任务。这种"历史记忆强于现实认同"的现象,迫使旅党委不得不暂停部分战术训练,开展"荣誉重塑"专题教育,但收效甚微——有士兵在心得体会中写道:"铁拳团的战旗虽然收起来了,但它永远在我们心里。"
从番号之争到战术之困,摩步118旅的合编冲突本质上是传统陆军"团营文化"与现代合成化"体系思维"的碰撞。这场阵痛既暴露出跨单位整合的复杂性,也为后续的转型突破埋下了伏笔。
当摩步118旅面临改编初期的人心浮动,首任旅长周永革以"共情+引领"的独特方式化解危机,用情感纽带凝聚起涣散的军心。他敏锐抓住官兵对老部队的深厚情感,提出振聋发聩的"种子论"——"3000多人是118师留下的种子,是血脉就要传承,是种子就要生根开花"。这句充满温度的比喻,将个体命运与部队传承紧密相连,让官兵从"恋旧团"的迷茫中看到自我价值,更找到情感归属的锚点。
"种子论"的核心逻辑:把3000余名官兵定义为"血脉种子",既承认历史荣光(118师的战斗基因),又赋予现实使命(传承血脉、生根开花),用生命延续的隐喻替代冰冷的命令式要求,实现从"要我留"到"我要干"的心理转变。
为让"种子"真正生根,周永革推动了一系列文化铸魂工程:他筹措资金建设旅史馆,把象征部队精神图腾的"暴风雨部队"战旗高高悬挂,让官兵在触摸历史中感知责任;请军区著名作曲家铁源和作家胡宏伟创作《118旅旅歌》,用旋律固化集体记忆;深入宣扬"锦州尖刀连"等军委、军区授称英模连队事迹,让"我做暴风雨部队传人"从口号变为官兵的自觉追求。
更关键的是,他以"合编、合心、合力"系列教育活动为抓手,明确"全旅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行动纲领。通过战旗传承、旅歌传唱、英模学习的多维联动,官兵们慢慢从对旧团的眷恋中走出,转向"为新旅担当"的集体认同。这种以情感共鸣为基础、以文化引领为路径的危机处置方式,既避免强制整合可能引发的抵触,更让118旅在改编中实现"合编"到"合心"的深层融合,为后续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20世纪90年代,当全球军事信息化还在探索阶段时,摩步118旅已敏锐捕捉到未来战争形态的变革趋势。面对旅属三个营区分散部署、指挥协调困难的现实挑战,一场以"网络强军"为目标的基层信息化革命悄然启动。时任旅领导周永革在沈阳军区汇报中那句"无论困难多大,就是贷款也要完成网络建设"的铿锵表态,不仅展现改革决心,更成为我军基层部队主动拥抱信息化的标志性宣言。这一大胆设想当即获得姜福堂政委的全力支持,为全军首个旅级局域网的诞生注入关键动力。
针对营区分散造成的"看得见的营区、摸不着的管理"难题,技术团队创造性构建"需求-创新-应用"闭环体系。硬件建设上,借鉴沈阳军区通信团"军地协同"模式,通过租赁民用光缆过剩纤芯使用权,用"同路不同纤"的物理隔离技术实现防泄密,在辽宁、内蒙古9万余平方公里地域内新增光纤1420余公里,构建起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栅格。这种"借船出海"的做法,既破解国防经费不足的困境,又首创性建立军地线路维护合作机制,为后续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整合范本。
软件攻坚层面更显基层智慧。2011年局域网升级中,士官向绪淼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调试,编写7万余行代码,攻克高性能Web系统架构优化整合技术,成功解决网站建设关键难题。这套融合指挥自动化、教学自动化功能的系统,不仅实现各营区实时可视监控,更通过"网上周交班会议"功能把过去需半天路程的集中开会,压缩为鼠标一点的即时沟通,真正实现姜福堂政委评价的"将分散营区拉近了距离"。
局域网的价值不止于"联通",更在于"赋能"。该旅通过三大创新举措释放网络效能:一是内容生态重构,开设网络图书馆、数字课堂等十余个频道,与全军大型网站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用"天下军事""砺剑讲堂"等专栏破解早期局域网内容单一问题;二是实战化应用,建立训练数据库收录组训经验、突发情况处置方案,下士王意就通过远程课程自学通信知识,成功解决新型防空指挥系统操作难题;三是模拟训练升级,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对抗演练系统,实时更新空袭武器技战术参数,避免"旧靶新枪"的训练脱节。
这些探索很快形成辐射效应。沈阳军区专门召开观摩会推广其经验,全区师改旅部队纷纷借鉴该模式。从"贷款建网"的破局勇气,到"军地协同"的资源智慧,再到"士官创客"的技术突破,摩步118旅的局域网建设不仅开创我军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先河,更印证"需求牵引创新,创新生成战力"的军事变革规律,为新世纪全军数字化转型提供极具价值的基层样本。
创新启示:90年代的这场实践,打破"信息化是高层专利"的思维定式。通过"民用资源军用化""士官团队专业化""应用场景实战化"的三重突破,证明基层部队同样能成为军事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这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改革精神,至今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军区评价其"解决了旅级部队部署分散难管理的问题",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信息力"纳入基层战斗力构成要素,为后续合成化改革中的指挥链路扁平化、作战要素模块化奠定技术基础。当同期外军还在探索师级单位数字化时,我军基层部队已通过局域网建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这种超前布局正是摩步118旅成为"合成先锋"的关键伏笔。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摩步118旅以惊人的转型速度书写军旅传奇——改编仅两个月,就在当年12月的集团军"98.12实兵演习"中惊艳亮相,其合成作战能力获得军区和集团军首长机关的高度赞扬。这种"速成"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扎实转型的直接体现:该旅当年被总参谋部评为"军体达标先进单位",沈阳军区授予"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3个营、4个连分获集团军"基层建设先进营"和"标兵连",司令部更被军区树为"先进司令部",用一连串荣誉印证转型成效的含金量。
转型的底气,来自干部率先垂范的决心。旅领导带头操作主战装备,政治部主任熟练驾驶坦克的场景,成为全旅"能文能武当标兵"练兵活动的生动注脚。机关干部不再"纸上谈兵",而是深入训练场与士兵一同攻克装备操作难关;基层连队通过"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细扣、一个情况一个情况处置"的严苛训练,将新型作战理念融入血脉。这种从上到下的能力重塑,为后续实战化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在漠北草原的信息化火力协同演练中,转型后的作战效能得到直观展现:某型侦察无人机飞抵前沿,战场态势信息实时回传指挥车,火力指标、方位坐标等参数通过信息化装备同步显示,实现"侦察-打击-评估"的闭环链路。"能攻善守英雄连"谢连长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带领连队快速机动至目标地域,将坐标信息共享给火力分队实施精准打击,这正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理念的实战落地。而在"跨越—2017·朱日和"演习中,作为陆军合成旅首次亮相的该旅(时为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实现指挥员、指挥机关、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和主战装备100%出动,合成营突击车连采用14车制新编成,火力连PLL05型120毫米迫榴炮扩编至9门,旅属炮兵营整合多型支援力量,展现出合成部队的立体作战优势。
转型亮点扫描
速度标杆:改编2个月通过实兵演习验证战斗力,获军区高度评价 能力跃升:从单一兵种突击转向火力配合、立体打击,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战场态势实时共享 官兵风采:技师孟凡俊创"历年侦察情报最高成绩",下士班丽君5小时抢修受损装备重返战场 荣誉矩阵: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沈阳军区"样板旅"、先进司令部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实战化训练中,官兵们用汗水与伤疤浇灌胜利之花。在-30℃的陌生地域,三级军士长李波带领侦察小队克服装备效能下降、队员陷入雪洞等困难,带回关键情报;40多度的戈壁滩上,战士李小雨为练习据枪一趴就是一小时,迷彩服结出盐霜、手肘烫出水泡也不退缩;"精武-2018"比武中,康尔文和卿龙互相激励,最后夺得"阻击援敌"项目陆军第二名。这些个体的拼搏,汇聚成部队整体战斗力的跃升:2000年被沈阳军区评为"样板旅",2017年朱日和演习中完成复杂条件下远程投送,2019年暴风雪中抢修指挥车确保演习任务完成,持续用实战表现证明合成先锋的硬核实力。
摩步118旅的改编不是简单的编制调整,而是通过"精兵-合成-高效"的深度变革实现战斗力质的飞跃。这场转型打破传统陆军"数量规模型"的发展路径,构建适应信息化战场的新型战斗力生成体系,核心是通过结构优化释放体系效能,实现"攥指成拳、生威发力"的作战优势。
转型首先体现在部队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跨越。以某导弹连为例,4年间先后列装牵引式火炮、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炮及新型反坦克导弹,操作人员持续减少,但装备威力和作战效能呈几何式增长。这种"减法换乘法"的变革在全旅形成示范:虽然合成旅兵力仅为原先机步师的一半,但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数量几乎抵上一个装甲师,技术兵种比例显著提升,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科技制胜"的跨越。
编制结构上,摩步旅取消团级建制,整合为8个模块化营(4个合成营、炮兵营、防空营、作战支援营、勤务保障营),打破传统兵种壁垒,实现步兵、装甲、炮兵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合成营作为基本作战单元,整合3个装步连、突击车连、火力连和支援保障连,作战要素齐全,指挥链路顺畅,独立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这种"积木式组合"模式使部队能根据任务需求快速调整编成,在"跨越-2017•朱日和"等演习中,逐步形成全域作战新模式,复杂战场条件下的立体机动和远程投送能力大幅提升。
"旅-营"两级指挥体制较传统"师-团-营"结构缩短指挥链条,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部队调整部署更灵活。演习数据显示,改编后的部队可在90分钟内完成战术部署,较传统摩步师反应速度提升数倍。这种高效性来自三大机制创新:一是指挥链路扁平化,旅部直接领导营级单位,减少中间层级;二是营级单元独立化,要求营级干部具备合成作战指挥能力;三是机关职能融合化,旅机关集师、团两级职能于一身,既对接集团军又直面营连,综合协调效能显著提升。正如官兵所言:"现在不需要等待上级协调支援,旅部就能独立组织多兵种立体攻防演练,真正实现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的新型战斗力特征。"
转型核心成效:通过编制优化,合成旅在兵力缩减50%的情况下,重型装备数量堪比装甲师,技术兵种比例提升40%以上,多兵种协同作战效能较传统摩步师提升3倍,实现从"单一兵种冲锋"到"体系攥指成拳"的历史性跨越。
从"暴风雨部队"的传统基因到合成先锋的新型战力,摩步118旅的转型印证现代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战斗力生成模式不再依赖人员规模叠加,而是通过信息系统将各作战单元互联互通,使协同作战更便捷高效,指挥效率呈几何级提升。这种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正是新质战斗力的核心形态,也为我军合成旅建设提供"分散营区管理""兵种协同训练"的宝贵实践经验。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合成旅营区主干道,数十面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攻克锦州第一险""北平入城第一师"的红色字样与新型装甲装备的金属光泽交相辉映——这是摩步118旅传承"暴风雨部队"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创造"爆破攻坚第一法、挺进东北第一团、抗美援朝第一仗"等"七个第一"辉煌的英雄部队,其血脉里奔涌着"勇、猛、狠、虎、韧、狂"的战斗基因,更镌刻着"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苏宁精神。从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军敬畏地称为"旋风部队",到新时代成为陆军合成化改革的实践范例,这支部队用行动诠释"战旗永远向前"的深刻内涵。
在旅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本泛黄的日记静静陈列。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在日记中写下:"外军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我们的差距不止于装备。"这句反思成为部队转型的精神火种,"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此化作官兵的行动自觉。如今,当四级军士长周辉整理出16本12余万字的装备笔记,当班长苏中源从比武倒数逆袭为"制胜子弹",苏宁精神已从口号变为战斗力建设的引擎。正如该旅首任师长邓岳"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融入血脉,无论是1998年松嫩抗洪中官兵用身体筑堤,还是"跨越-2017•朱日和"演习中96.8%的满服役期老兵写下"打完这仗再退伍"的请战书,"暴风雨"的血性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精神谱系的三重密码
战斗基因:"七个第一"战功史锻造的"能攻善守、勇猛顽强"特质,从解放海南的"木船打军舰"到抗美援朝两水洞战斗"打响第一枪" 改革勇气:1998年率先从北方甲种师改编为摩步旅,2017年合成化转型中探索"精瘦、高效、合成化"路径,印证"脱胎换骨不是换番号" 创新本能:苏宁"学科学、科学练"的反思,与新时代官兵攻克数十项智能化训练难题的实践形成跨越三十年的呼应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是'攻坚英雄连'的战士!"在"势如破竹"荣誉战旗下,二级军士长宋国峰正为新兵整理领章。这面从百团大战硝烟中走来的战旗,如今每季度都会见证一次特殊仪式——三纵后代与新兵共同重走"烽火路"。去年盛夏,92岁的老兵赵兴元之子赵军,带着父亲在锦州战役中使用的爆破筒模型,与列兵王锐一同跪在配水池战斗遗址前。"当年你爷爷带着我们用炸药包撕开城墙,现在你们用信息化装备决胜千里,但'有进无退'的胆气不能丢!"赵军的话语让00后新兵眼眶发热。这种传承不是孤例:红军传人张灿灿在高原驻训时,顶着5000米海拔的头痛,扛起氧气罐为昏迷战友开辟生命通道;连长朱俊杰在火箭弹尾翼故障时坚持试射,只为"给新型装备趟出一条路"。
从"师"到"旅"的番号更迭,从"摩步"到"合成"的体制转型,118旅的每次转身都伴随着阵痛。老兵回忆,1998年改编时,有的连队为保留荣誉称号,官兵连夜整理连史资料;如今,当"登陆先锋营"的官兵在新型步战车上贴满老照片,当《118旅旅歌》的旋律与无人机操作指令同频共振,他们用"全旅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证明:编制可以精简,但"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的传统不会弱化;装备可以更新,但"科学练兵、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会强化。正如习主席强调的"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这支部队在合成化改革中既收获"精瘦高效"的体制优势,更淬炼出"传统+创新"的精神合金。
从解放海南的"第一船"到合成演训的"第一枪",从苏宁日记里的现代化之问,到年轻官兵攻克的智能化难题,118旅的传承从未停滞。当战旗在新时代的练兵场上继续飘扬,变的是番号、编制与装备,不变的是"暴风雨"的血性与"永远向前"的信仰——这正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来源:上海的聪明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