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王羲之唯一的大字狂草!字字奔放,很少看得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8:46 1

摘要:况且王羲之生于魏晋,碑作、篆隶尚在风靡,他自幼学书,师法前辈,自然学过它们,正因如此,“王字”具有多面性,风格和笔法极其丰富,不但秀美,还有纵逸、雄健的一面。

从古至今,在艺术层面,“刚柔”2种风格,似无法相容,被人们置于对立面,就拿王羲之的书法举例,众所周知,其字俊逸洒脱、柔丽虚灵,乃是“妍美”一脉的代表。

正因如此,后世普遍认为,王羲之如此温润的笔势,不能用于刚健、威猛的大字和草书,否则就是“林黛玉倒拔垂杨柳”,极其违和,给人一种怪异感。

实际上,但凡琢磨一下书法史,即可知晓,颜真卿、李邕等人,均是“二王”笔法继承人,根基源于此处,若他的笔法柔弱,后人根本无法展现雄伟之风。

况且王羲之生于魏晋,碑作、篆隶尚在风靡,他自幼学书,师法前辈,自然学过它们,正因如此,“王字”具有多面性,风格和笔法极其丰富,不但秀美,还有纵逸、雄健的一面。

譬如传至日本的《丧乱帖》、《孔侍中帖》、《忧悬帖》等,融合隶意,不恪守精美感,用笔苍劲,呈现出野逸、雄浑的一面,更令人惊喜的是,近期日本展出一幅王羲之狂作,字字奔放,颠覆认知,书法界99%的人没见过。

它就是《草书般若波罗蜜多心》,此帖不仅仅是狂草,还是唯一的大字狂草,全卷共计260余字,单字约为3~8厘米,字体浓淡粗细、欹正大小的对比,颇为鲜明,章法也错落起伏。

线条之间也相互缠连,似一气呵成,毫无刻意感,这种造势方法,一方面凸出视觉冲击力,更具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深化动势,使其流动起来,随势而变的笔锋,以及顿折、衄挫的技巧,提高灵动性和质感,令人回味无穷。

刘熙载《艺概》曾说:“右军草法,为百代祖,其精意入微处,后世狂草皆从中出”,王羲之的笔法,才是狂草起源,后世张旭、怀素等,均是由其发迹,也是因此,部分学者看后,认为此帖出自张旭。

这幅经书的内容,唐朝翻译完成,王羲之应当没见过,并且线条的姿态和技法,与张旭相仿,应该是张旭临摹的王羲之作品,其实无论作者是谁,此帖均是采用王羲之的笔法,展现其精髓。

字字精到,笔笔潇洒自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临摹这幅精善、清晰的“唐拓本”,掌握核心笔法,当然每个笔画的细节,也是详尽可察,能学到最准确、最完备的笔法,提升水平,养成正确的艺术审美。

来源:百品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