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断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21:09 2

摘要:没错,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件事情,是被完整记录下来的,没有被记录的事情,当然就不是历史了。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没错,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件事情,是被完整记录下来的,没有被记录的事情,当然就不是历史了。

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没办法,谁让你没有被记录下来呢,没有被记录,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记忆中,一旦他们不在了,这些记忆自然就消失了。

就是这么简单——历史,被记录下来才是关键。

不仅如此,记录还只是最最基本的条件,想要真正成为历史,还需要被解读,被传播,被无数人评论。

这,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

很显然,这样的历史,与曾经的真相,只能说是“大致相关”,而不能说是“准确描述”!

就比如说,说中国历史,就离不开那部《资治通鉴》,司马光花费毕生心血,用编年体的写法,一年一年写历史,从公元前403年,一直写到了公元959年。

这部巨著,对中国历史有多么重要,我想再如何强调,都是不为过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司马光,没有这部《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将变成什么样子,简直是不敢相信的灾难大片吧……

不过,奇怪的是,它却没有后来者!

《资治通鉴》之后至今,也就是说从公元960年到公元2025年,这同样漫长的一千多年,居然就是没有同样规格的巨著,来记录和解读我们的历史——当然,《上下五千年》之类的通俗读物,显然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似乎,历史,就这么“断裂”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难理解这背后的根源——《资治通鉴》就如同它的名字所说,是用来“资治”而非单纯的“存史”,它的对象,从它处处可见的“臣光曰”就可以了然,因此,随着皇权日益增长,成为超越一切的力量,对于历史解读权的控制成为当务之急,官方编撰的正史也变得日益主流,客观上限制了这类作品的诞生。

但是,对于中华文明而言,缺乏《资治通鉴》这样的作品,绝对是一大损失。

——当然,这种缺失本身,可能也恰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当下的中国,再次站上了世界中心的位置,解读历史,以资治当下,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敢于坚持长期主义,去再做一次司马光的伟大创举,并不是没有可能。

能做成吗?

来源:吵闹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