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失眠困扰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很多人都接触过一种叫右佐匹克隆的药物。它常被医生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问题。
在失眠困扰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很多人都接触过一种叫右佐匹克隆的药物。它常被医生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问题。
但也有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种药是不是吃多了会上瘾?能不能一直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睡眠障碍”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它的表现你我都熟悉。一开始是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是明明困却睡不踏实,甚至一觉醒来像没睡一样累。长期下去,人会变得焦虑、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连白天的工作效率都大打折扣。
从中医角度看,睡不着多是“心肾不交”或“肝火扰心”。古人说“卧不安席”,描述的就是这种夜不能寐的痛苦。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白天忙工作,晚上还情绪难平,睡眠问题成了不少人的“慢性病”。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睡眠障碍可能涉及神经递质的紊乱,比如GABA(一种能让大脑安静下来的物质)减少了,或者褪黑素分泌不正常。医学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短期或长期的干预手段,药物就是其中之一。
右佐匹克隆(Zopiclone的右旋体),是一种非苯二氮䓬类的催眠药。听起来有点拗口,但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它不像以前常用的安定类药物那样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又比传统安眠药副作用小一些。
它的作用很“精准”——主要针对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的人群。药效通常在服用后30分钟内起效,持续时间大约为6-8小时。使用后,很多人能明显感觉入睡更快、整晚睡得更踏实,第二天醒来不那么“头昏脑涨”。
有研究指出,右佐匹克隆对老年人尤其适用。因为它代谢较快,不容易在体内堆积,第二天清晨的残留效应较轻,不太容易让老人起夜后摔倒。
很多人吃着右佐匹克隆,心里却打鼓:天天吃会不会“吃上瘾”?会不会吃多了药效就没了?
答案是——短时间内使用,右佐匹克隆是相对安全的;但长期使用,必须谨慎。
首先要明确一点,右佐匹克隆虽然不像传统安眠药那样容易形成心理依赖,但仍然存在耐药和依赖的风险。所谓“耐药”,就是你一开始吃半片就有效,后来变成一片,再后来一片都不够了。依赖感也可能随之而来——心理上觉得不吃就睡不着,哪怕身体其实并不需要。
国内外不少研究都建议,右佐匹克隆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4周。若确实需要长期帮助睡眠,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轮换”或“间歇使用”的方式,避免连续服用。
一个人如果离不开右佐匹克隆,那问题可能不在药,而在生活方式。
有些人白天喝了太多咖啡、晚上还在刷剧、刷手机到深夜;或者白天几乎不动,晚上反而精神;还有的生活节奏混乱,周末狂睡,周一失眠。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破坏生物钟”。而右佐匹克隆虽然能帮你暂时入睡,却无法修复这些根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很多睡眠问题其实是“表象”,背后是焦虑、抑郁或慢性疼痛等心理或生理问题。如果这些“根源”不解决,哪怕药再好,也只能临时“盖住盖子”,迟早还是要冒出来。
从文化角度看,东方人往往重视“勤勉”,对“熬夜”甚至有种隐隐的赞美。加班、夜读、带娃、刷手机……睡觉反倒成了“浪费时间”的象征。很多人即使困得不行,也不愿早点睡。
而在社会层面,现代城市生活让人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房贷、职场内卷、社交焦虑,每一项都足以让人夜不能寐。更何况还有24小时便利店、外卖和娱乐内容,彻底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优质睡眠,却也更难获得它。
当然有。其实很多时候,右佐匹克隆更像是一个“临时拐杖”,它能帮你跨过眼前的难关,但不能成为一辈子的依赖。
有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哪怕前一晚睡得不好,也有助于重建生物钟。还有人试验过“睡前90分钟洗一个热水澡”,通过身体温度的自然下降来促进入睡。也有人通过“写睡前日记”来清空脑中的杂念。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在临床中被反复验证有效。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方法也因人而异。关键是——你得去试,而且得坚持。
右佐匹克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助眠药,它在短期内帮助人们恢复睡眠节律、缓解压力引发的失眠,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它,或者用了很久效果也不如从前,那就要警惕——你的睡眠问题可能已经不止是睡眠的问题了。
睡眠是身体和心灵的一种“修复模式”。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睡着”,更是“睡好”。
这条路上,药物是帮手,但真正的“钥匙”,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王继光,刘晓波.《右佐匹克隆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26(5):500-504.
李雪,张东.《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2):132-135.
陈建国.《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睡眠障碍与药物干预》.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4):47-50.
来源:药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