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中国摄影家|会当凌绝顶,一览在冰芯——访摄影家龙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21:05 1

摘要:龙江,1963年生于云南曲靖,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外摄影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曾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最佳摄影师奖等,担任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委和第11届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评委,出版摄影画册《天地

视频制作|一 洲

会当凌绝顶,一览在冰芯

——访摄影家龙江

摄影/龙江

嘉宾/时新德

采访/李德林

龙江,1963年生于云南曲靖,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外摄影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曾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最佳摄影师奖等,担任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委和第11届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评委,出版摄影画册《天地之间》《天地无极》以及《群山之巅》。

封面:二号营地,尼泊尔阿玛达布朗峰,

2015年。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李德林:如你所说,在高海拔、极寒的环境下拍摄会出现很多情况,你遇到过哪些?

龙江:2013年攀登珠峰,我带着一台6×7的福伦达相机拍摄,相机的镜头是80mm的皮腔镜头,取景系统是旁轴裂变对焦,在极严寒的环境条件下,由于经常的开合,支撑镜头的肘片断裂,拍摄的70多个胶卷,冲洗后发现全是虚焦的,还在冲洗店里我就放声痛哭起来。幸好,我携带的数码相机发挥得不错,才留下了一些珍贵影像。

安纳普尔纳峰的攀登者,尼泊尔,2019年龙江摄

有一次我在峰顶拍摄太阳初升,在我准备更换胶卷时,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戴着900克充绒量的手套无法操作相机,摘下手套后手指很快就完全麻木了。更糟糕的是,戴着雪镜和氧气面罩根本看不清取景框,拍摄时我不得不摘下氧气面罩,因此整个拍摄过程异常艰辛痛苦。按照规定,在峰顶停留不能超过四十分钟,但是完成拍摄需要更多时间,我就冒险在峰顶停留了一小时四十分钟。为了确保拍摄成功,降低失误,我会用携带的所有相机拍一遍,然后才下撤。

暴雪后的攀登者,尼泊尔马纳斯鲁峰,2017年龙江摄

我好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从阿玛达布朗峰下撤的过程中。我因急着拍摄,在通过一个非常狭窄的山道时,不小心踩踏在安全绳索上,失去了平衡,从左侧一百多米高的绝壁上翻滚而下,挂在了悬崖中间,羽绒服被岩石刮破,羽绒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到现在我还一直保留着这件羽绒服。悬崖大概有100多米,再往下是300多米的深谷,好在岩壁坑坑洼洼,可以攀爬,我就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拽着绳子试着找到落脚点往上爬,但40多分钟后我就精疲力竭了,幸亏有个日本登山家和她的向导经过,将我拽了上来。

阿玛达布朗峰鲤鱼脊的攀登者,尼泊尔,2015年龙江摄

穿过昆布冰川,尼泊尔,2016年龙江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李德林:《群山之巅》是你高山摄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此外还有《绝命海拔》和《山在那里》,请分别介绍一下。

龙江:这三个系列是我的摄影三部曲,也是我的人生三部曲,对应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和“看山还是山”三个阶段。《群山之巅》是“看山是山”,以客观记录为主,展现的是山本身,用最朴实的视角记录攀登者和大山的具象关系,展现坚韧不拔的内在力量;《绝命海拔》是“看山不是山”,在这个系列中,我开始注重细节表达,在画面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观点,解构雪山的世界,通过人和自然、生存和死亡的关系来阐释攀登的意义,把情绪、感受、思想放到作品里,拨开厚重的遮蔽,袒露所有的内心隐痛,通过影像让光明照到昏暗的角落;《山在那里》是“看山还是山”,通过摄影表达我对“山”的认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回归到一种对生命的更本质的拷问中。从岩羊“呆萌”的眼神,到夏尔巴人在经幡下背负装备的身影,我试图表达人与自然、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这些画面都凝聚着特殊的情感和故事,每次登山,光是我一个人的装备就需要三个夏尔巴人来背负,差不多有两百多斤重,照片背后,是许多人的辛劳和付出。为了纪念这些勇敢的夏尔巴人,我在《山在那里》展览中特别制作了一幅作品,将九位夏尔巴人的形象单独放大,以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为背景,让他们的身影与山脉等高。其中有两位已经离世,这幅作品也是对他们的永久纪念。在巍峨的山峰面前人固然显得渺小,但夏尔巴人为了生存与自然搏斗的精神与山同高。

跨越珠峰冰川裂缝,尼泊尔,2016年龙江摄

穿越,尼泊尔马纳斯鲁峰,2017年龙江摄

影像应该传递更多的信息,不仅要展现自然之美,更要表达人类挑战极限的精神与生命价值。我的照片不仅仅是对高山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性的关照。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影像来传递这些深刻的主题,让更多人理解登山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

魂牵梦萦,尼泊尔马纳斯鲁峰,2017年龙江摄

心境,尼泊尔马纳斯鲁峰,2017年龙江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李德林:新德兄,你是先与龙江的一幅照片相识,而后才认识其人,在西藏的一次摄影评选中,你曾自掏腰包为其设立特别奖,请讲一讲这段往事。

时新德:那年,龙江的作品《跨越》只是列席展出,不参加评选,在我们一行评委进入展场后,我一眼就被这张照片吸引住了,目光再也无法离开。很多摄影师对风光的理解仅停留在纯粹的形式美感层面,但这张作品不同。群山之巅、绵延的冰川、令人生畏的高度……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当我们按要求完成了所有的筛选程序,正在讨论一等奖归属时,我情不自禁地又走到龙江的那幅照片前。我被这张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信息量深深打动,拍摄的角度、冰川下的裂痕,以及那个人纵身跃过的瞬间都很难得。虽然我登过的山没有这么高,但我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一步都像是生死考验。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张展现惊险的照片,它还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以及在这样的海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向其他评委分享了我的感受,他们也都表示认同,我就主动提出要自掏腰包设立特别奖项,就这样,这个以珠峰高度“8848.48”(奖金)命名的特别奖诞生了。

流瀑云风暴,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2019年龙江摄

即将消失的冰川,珠峰南坡大本营,2016年龙江摄

龙江:这张照片让我获得了不少的关注,2016年我攀登洛子峰时,拍摄了一起登山的山友跨越冰川时惊心动魄的瞬间。我连续拍了六张,完整记录了他从起跳到最后摔倒的全过程。每一帧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展现了登山者面对自然时的勇气和决心。时:我过去对风光摄影的认识其实相当有限,等我去过西藏几次后,特别是当我爬到六千米就已经到身体极限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你的作品。只有亲身经历过生死边缘,体会过那种生不如死感觉的人,才能被你的作品如此深深地触动。

不朽之境,尼泊尔阿玛达布朗峰,2015年龙江摄

秘境,尼泊尔马卡鲁峰,2018年龙江摄

碎裂的冰川,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2019年龙江摄

2015年。

杂志文创

白色帆布袋

¥ 40

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视频号

新浪微博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