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科尔沁草原,风吹草浪间蕴藏着别样的丰收图景: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的青贮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完成收割、粉碎、装车等作业,牧民赛音朝克图看着发酵池里层层压实的青贮玉米,心里踏实得很——“这6.3万吨青贮,够15万头只牲畜越冬度春了!”
——我市大力发展青贮产业综述
金秋时节的科尔沁草原,风吹草浪间蕴藏着别样的丰收图景: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的青贮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完成收割、粉碎、装车等作业,牧民赛音朝克图看着发酵池里层层压实的青贮玉米,心里踏实得很——“这6.3万吨青贮,够15万头只牲畜越冬度春了!”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连片,从“被动储草”到“主动谋链”,我市以青贮玉米为笔,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绘就了农牧双赢、生态向好的新画卷。
自然禀赋打底,政策东风催生长
“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的地理馈赠,给了通辽发展青贮产业的底气。北纬42°15′—45°41′的温润气候,年均3000小时日照、140天—160天无霜期,让青贮玉米产量轻松突破5吨/亩;80%耕地种植玉米的产业基础,更让“为养而种”有了落地的土壤。2025年,全市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537万亩,占全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超1/3,其中科左后旗扛起190万亩的“大旗”,占比35.4%,成了名副其实的“青贮大旗”。
政策的精准滴灌,让这份禀赋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市把“粮改饲”项目、玉米单产提升行动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拧成“一股绳”:在科左后旗查金台牧场,1600亩核心示范区里,浅埋滴灌管道像毛细血管般铺开,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下种,无人机巡田监测长势;在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示范基地,40余个青贮玉米品种同台竞技,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让亩产比传统种植提升了28.6%。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看数据。”种植大户马忠臣的话,道出了通辽农牧民的新变化——他的1000亩青贮地,靠密植技术每亩多收200公斤,还为自家肉牛省下不少饲料钱。
技术创新破题,“智慧青贮”提品质
“沙土地保水难,以前种青贮总怕旱。”这是过去很多种植户的烦恼。如今,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了“救星”:滴灌带埋在窄行正中,水分和肥料顺着管道直达根部,不仅节水40%,肥料利用率还提高10%,风沙土地区的青贮玉米也能喝上“精准水”、吃上“定制肥”。在科尔沁区的试验田里,科技加持效果凸显——智能水肥控制系统实时调整用量,无人驾驶农机穿梭作业,就连收割时的破碎度都严格控制在4毫米以内,“这样的青贮饲料,牛爱吃、长得快!”合作社负责人的话里满是自豪。
品种是青贮的“内核”。我市专门从全国征集69个青贮玉米品种,在科左后旗、科尔沁区的示范田里“打擂台”,最终筛选出西蒙青贮707、中玉303等20多个优质品种。
“以前选品种只看产量,现在还得看蛋白和淀粉含量。”市农牧局技术人员介绍,如今,通辽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稳定在30%—35%,粗蛋白≥7%,淀粉≥28%,比传统秸秆饲草消化率提升20%,肉牛吃了日均增重提高,出栏周期还能缩短。
绿色防控则守住了“生态底线”。在各旗县的青贮地里,赤眼蜂被批量释放,以“以虫治虫”的方式防控玉米螟;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喊话”,指导农户科学浇水施肥,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下降。“地里少打药,土壤更肥了,明年种青贮还能高产!”这是农牧民最直观的感受。
农牧循环联动,青贮成了“金钥匙”
通过全株青贮饲料饲喂,每年可节省饲养成本1130元,有效缓解冬春饲草短缺问题,同时可有效提升母畜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我市396.6万头肉牛的“口粮需求”,催生出“青贮+肉牛”的产业链闭环——全市2038家规模化养殖场中,千头、万头育肥牛场分布广泛,订单农业使青贮从田间直接进入牲畜栏舍,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青贮产业的崛起,也悄悄改变着草原的生态。过去“放牧+干草”的养殖模式,曾让草场承载压力陡增;如今“种草养畜、舍饲养畜”成主流,3200万亩耕地产出的青贮玉米,替代了部分天然牧草,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在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通过“为养而种”,既解决了15万头只牲畜的饲草问题,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真正实现了“生态账”和“经济账”一起算。
如今的通辽,青贮玉米种植势头强劲。在科左后旗,百万亩青贮示范区成了“田间课堂”,农户跟着专家学密植、学收储;在科尔沁区,青贮产业带动1.2万亩种植区技术升级,让“吨粮田”变成“吨草田”;全市年发放“粮改饲”补贴5500万元,农牧民种青贮每亩能增收100—300元。
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青贮满窖畜兴旺”,我市用青贮产业走出了一条“地有好草、畜有好料、民有好收入”的新路子,为北方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韩云玲
来源:中国通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