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他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那一年,他和牛群合作表演《虎口遐想》,一炮而红。从那之后,他成了春晚的常客,三十多年间几乎没有缺席过。
说起冯巩,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在春晚上那一句“我想死你们了”。
1986年,他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那一年,他和牛群合作表演《虎口遐想》,一炮而红。从那之后,他成了春晚的常客,三十多年间几乎没有缺席过。
观众们每年都等着听他那句熟悉的开场白。冯巩的名字,也变成了相声界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他出身文艺世家,父亲是作家,母亲是老师。
小时候的冯巩,家里书香气很重。他很小就喜欢上了说笑话,经常在同学和邻居面前表演。后来,他考进了天津师范学院,学的是中文。
毕业后,他进了天津文艺团体,成了一名专业演员。起点高,资源好,冯巩的路,走得顺顺当当。
1
冯巩在相声里的地位,很早就打下来了。他和牛群搭档,是一对黄金组合。
两个人合作的《小偷公司》《拍卖》《点子公司》等节目,成了春晚的经典段子。
观众们喜欢看他们的默契。牛群后来离开了,冯巩换了搭档,但他依然是春晚的中流砥柱。
到了2000年以后,冯巩开始更多地培养年轻人。他带过很多徒弟,像贾玲、白凯南、曹随风、王彤等。很多人都觉得,冯巩是个好师傅。
他没架子,对徒弟们也很照顾。每年春晚,他都会带上几个徒弟一起登台,把机会都留给了年轻演员。
按理说,他应该是相声界的“伯乐”,应该带出一批响当当的弟子。
可后来大家发现,冯巩的徒弟们,虽然机会多,但很少有能独当一面的。
贾玲算是混得最好的,可她后来走了喜剧小品路线。白凯南、曹随风这些人,也一直没有真正火起来。冯巩的“相声班底”,始终没有撑起一片天。
到现在,冯巩带出来的相声演员,几乎没有能和郭德纲的弟子们相比的。
2
再看郭德纲。同样是从小喜欢相声,郭德纲的起点却比冯巩低很多。
他没有好家庭,也没有后台。早年间,他在天津、北京的小剧场里演出,观众稀稀拉拉。那时候,没人看得起他说的“传统相声”。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成立德云社,带着于谦、岳云鹏、郭麒麟等人,一路打拼,把相声带进了大众视野。
郭德纲的弟子,几乎个个能单飞。岳云鹏、孙越、张云雷、孟鹤堂,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
德云社的演出场场爆满,票价一路飙升。很多年轻人,原本对相声不感兴趣,结果被郭德纲的风格吸引了。
郭德纲的相声,接地气,敢说敢笑,观众喜欢看。
再回头看冯巩,他的相声风格温和,讲的是家长里短,题材安全。
每年春晚,他的段子都很讨巧。可这些年,观众的口味变了。大家觉得冯巩的相声有点“古板”,缺乏新意。春晚不再是唯一的舞台,网络出现后,更多新人有了机会。
冯巩的相声,慢慢被年轻观众遗忘了。
3
2017年,冯巩当上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这个位置很高,是相声界的“老大”。
可实际上,冯巩的权力有限。他更多是一个形象代表,没办法像郭德纲那样带团队、做演出、培养新秀。德云社的影响力,早就超过了曲协。
很多年轻人,提到相声,第一反应是郭德纲,不是冯巩。
冯巩也曾经尝试转型。拍过电视剧,演过电影,做过综艺嘉宾。他希望能用新的方式留在观众视野里。可这些尝试,影响力都不大。
他的喜剧表演,还是停留在老一辈观众中。郭德纲却能把相声和短视频、直播结合起来。
德云社的演员,每天都能和观众互动,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现在的冯巩,已经67岁。他很少出现在娱乐新闻里。他的徒弟们也没有太多水花。
反观郭德纲,依旧在各大剧场巡演,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两个人的差距,被时间拉得越来越大。
4
很多人说,冯巩手里拿着一手好牌。出身好,资源多,名气大。可是,他太温和,太稳重,不愿意冒险,也不喜欢“打破规矩”。
他的相声,适合春晚,适合老一辈观众。可在新一代人眼里,冯巩代表的是过去,不是现在。
郭德纲没有背景,全靠自己打拼。他敢说,敢做,也敢得罪人。他的相声,哪怕被批评“低俗”,依然能吸引观众。他的弟子们,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舞台。
德云社的相声,已经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方式。
如今,冯巩和郭德纲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一个安于现状,一个敢于突破。
一个手里拿着好牌,却没有打出新花样。另一个从零起步,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
来源:德云文曲荟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