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临床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有两大群体,正悄悄成为感染艾滋病毒的主力军,而很多人直到出现身体“报警”,才意识到:病毒早已潜伏在体内,甚至已经在进攻免疫系统了。
艾滋病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不是非洲,不是新闻,不是“别人家的事”。它可能就在你楼下的网约车司机、你表弟的同学,甚至公司年会时那个你叫不上名字的同事身上。
而在临床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有两大群体,正悄悄成为感染艾滋病毒的主力军,而很多人直到出现身体“报警”,才意识到:病毒早已潜伏在体内,甚至已经在进攻免疫系统了。
我们今天就说透这两个高发群体是谁,身体有哪些信号不能再忽视,它是怎么进入人体、如何潜伏、如何破坏,哪些检查能尽早揪出它。不是为了吓唬你,是为了提醒你:别让无知,成为病毒的帮凶。
先从人群说起。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近年监测数据,男男性行为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已经占据艾滋病新增病例的绝大多数。
前者不用多讲,风险高、传播快,很多人自我认知不足,又缺乏防护意识。后者更值得警觉,尤其是一些中年男性——有家庭、有孩子、有社交圈,但也有“外面的生活”。
看似稳妥,实则隐患重重。某省疾控数据显示,45岁以上男性感染者中,超六成通过异性传播感染,其中不乏通过一次不洁性行为就中招的案例。
这些人,很多连“我可能得了艾滋”都不会往自己身上想。直到身体出了状况,才后知后觉。
那身体到底会出现什么“信号”?这四个表现最典型,也最容易被误判为“小毛病”。
反复发热,没有感冒也低烧不退。不是烧得很高,就是那种37.5℃、38℃,没劲、乏力,吃退烧药也压不住。
这是因为艾滋病毒在体内复制时,会引发免疫系统持续激活,像发动机一直空转,热量积攒在体内,发烧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很多人以为是感冒、上火,甚至以为是最近太累,结果一查白细胞,反而偏低。
口腔反复溃疡,久治不愈。艾滋病毒攻击的,是CD4淋巴细胞,这类细胞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当它们被压制,连最基础的口腔黏膜都保护不了。复发性口腔溃疡、鹅口疮、嘴角白斑,这些在门诊里看似普通,其实可能是免疫防线崩塌的早期信号。
皮肤问题频发,尤其是带状疱疹。正常人得带状疱疹,一般都是单侧、局部,但在免疫力严重下降的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多处、反复、迁延不愈的带状疱疹。而皮肤科医生往往是第一批识别艾滋病的“哨兵”,因为病毒在皮肤上的表现,比你想象得要早。
淋巴结肿大,腋下、脖子、腹股沟都有可能。它不是痛的,也不是特别大的肿块,而是那种摸着小硬结,久不消退。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在艾滋病感染初期就可能出现,是身体免疫系统“被动应战”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身体多处淋巴结肿大,超过两周还没消,务必排查病毒性疾病。
很多人问我,艾滋病到底怎么就“搞垮”一个人了?它不是像癌症那样肿块横生,也不是像心梗那样突发致命。它像个潜伏在你免疫系统里的内鬼,专挑你最关键的防御点下手。
进入体内后,它首先攻击的是CD4+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就像是你身体的“防火墙”,指挥其他免疫细胞如何应对病毒、细菌、真菌等各种外来入侵者。
一旦这个防火墙被攻破,你就会变成一个“免疫裸奔”的人:平时能扛住的感冒,现在一病三周;本不该感染的肺结核、机会性感染,开始轮番上阵。
最致命的是一些伺机性感染,像卡氏肺囊虫、巨细胞病毒、隐球菌脑膜炎,普通人几乎不会得,但艾滋病人一旦发作,就可能命悬一线。
那病毒潜伏期是不是就没事?不见得。有的人感染后数月内,就会出现“急性HIV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痛,甚至有点像“得了流感+过敏”。这时候去医院查血常规、查甲流,可能都查不出来。只有HIV抗体和病毒载量检测,才能识破它的真面目。
说到检测,很多人退缩的第一反应是:“我怕查出来。”但临床上最怕的,其实是“查不出来”:窗口期,也就是感染后身体还没产生抗体的这段时间,常规的HIV抗体检测可能是阴性,但病毒已经在体内扩散。
这个阶段,HIVRNA(病毒载量)检测是更早期、更准确的手段。建议有高危行为的人,在2周、4周、8周三个时间点进行动态检测,别偷懒,更别逃避。
如果确诊了,是不是就“完了”?不是。现代抗病毒治疗已经可以把病毒控制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国家有免费用药政策,很多地方设有CD4检测与抗病毒治疗点。
但前提是:你得早发现、早治疗。研究显示,在病毒载量高峰前开始抗病毒治疗,能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很多患者在规范治疗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
但还有一些人,连“高危”两个字都意识不到。比如婚外性行为后没防护、纹身穿耳没消毒、共用针具、甚至接触血液分泌物。有些年轻人觉得“不差这一次”,有些中年人觉得“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得”。病毒不管你年纪大小,只看有没有机会。
预防不是一句口号。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杜绝不洁性行为、定期检测,这些都不是“讲道理”,而是活生生的防线。别等身体亮红灯才后悔当初没拉手刹。
写到这里,想起前几个月接诊的一个小伙子,25岁,瘦得皮包骨,查出来时CD4只有9,已经是晚期了。他说自己大学时有过几次高危行为,但“那都过去好几年了”。
他以为自己只是营养不良,拖到后来连吃饭都费劲。我们给他紧急启动治疗,但身体像已经被掏空,恢复得异常艰难。他妈妈在病房外哭了好几天,说:“他从来没告诉我这些。”
有些病,不是死神来得快,而是你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它怕无知、怕侥幸、怕不查。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徐建国.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4):481-485.
[2]王丽.艾滋病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8):863-867.
[3]李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现状与干预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375-1379.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