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7点15分,我在案板上切胡萝卜丝的声音,总能准时唤醒阳台上的虎皮鹦鹉。这种介乎于闹钟和生物钟之间的默契,是我用三年换羽期、两次误诊经历,还有数不清的谷壳堆出来的。
自由哥 |言
早晨7点15分,我在案板上切胡萝卜丝的声音,总能准时唤醒阳台上的虎皮鹦鹉。这种介乎于闹钟和生物钟之间的默契,是我用三年换羽期、两次误诊经历,还有数不清的谷壳堆出来的。
我的储物柜第三层永远留给鹦鹉口粮,这里藏着每个养鸟人都要懂的生存智慧:
基础粮的市井智慧每周三下班后绕道老菜场,王婶的杂粮铺有最划算的谷子。十块钱三斤的带壳黄谷子,混着五块钱一斤的燕麦片,装进奶粉罐能吃大半个月。前几年疫情封控时,这罐混粮救过急——抓两把泡软了拌蛋黄,五只鹦鹉吃得比平时还欢实。加餐粮的取舍之道
宠物店10元/斤的加纳利子确实能让鹦鹉羽毛发亮,但菜市场八块钱的薏米混小米效果也不差。现在我每月只买50克精品粮,像撒调味料似的掺在基础粮里,既省钱又能防挑食。意外收获
有次网购的燕麦米生虫,退货时商家直接退款不退货。我把生虫的燕麦铺在阳台晒了两天,鹦鹉们追着虫吃得像在玩现实版「愤怒的小鸟」。
养鹦鹉后,我家冰箱冷藏室永远留着两个保鲜盒:
绿色专区:油麦菜芯竖着插在湿纸巾里,西兰花掰成小朵垫厨房纸,这样保存三天依然脆嫩。有回偷懒整颗西蓝花扔进笼子,结果被鹦鹉当球踢,菜汁溅得笼底像凶案现场。橙色警报:胡萝卜必须切丝冷冻。切块的教训太惨痛——最小的那只「豆豆」叼着胡萝卜块满笼子飞,最后卡在食槽缝里干着急。每周四晚上是备菜日。我会把边角料做成「鹦鹉什锦」:莴笋皮切条、南瓜瓤晒干、玉米须编成小辫。这些零成本的加餐,五只小家伙抢得比进口零食还凶。
阳台的铁艺架上常年挂着水果夹,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生存游戏:
苹果的仪式感苹果必须去核切片,用盐水泡五分钟防氧化。有次喂了带籽的苹果块,三天后食槽角落居然冒出嫩芽,五只鹦鹉围观那株小苗的样子,活像在开农业研讨会。西瓜的限时狂欢
夏天每周一次的西瓜宴要严格控制份量。去年贪多喂了指甲盖大的一块,害得「灰灰」拉了两天水便,擦笼子时那场面让我想起疏通下水道的噩梦。柑橘类禁忌
曾以为橘子能补充VC,结果鹦鹉啄一口就疯狂甩头,像吃了柠檬的抖音博主。兽医师朋友警告:柑橘类会破坏嗦囊酸碱平衡,现在我家闻到橘子味都要开窗通风。墨鱼骨闹剧
花68元买的「宠物专用墨鱼骨」,被鹦鹉当成磨牙棒啃了半个月纹丝不动。后来跟养龟的邻居学的:用刨丝器刮粉拌粮,白色粉末飘得满厨房都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制毒。保健砂风波
网购的「进口保健砂」让鹦鹉嗦囊摸起来像装了碎石,连夜带去看急诊才知买成鸽子用砂。现在改去花鸟市场称散装细砂,老板娘每次都多抓一把:「拿去,当给我家孙子的鹦鹉积福」。营养土陷阱
所谓「发芽粮专用土」根本不适用鹦鹉。有次用椰糠种小麦草,鹦鹉连土带根刨得满屋飞,扫地时从沙发底扫出三只「逃难」的甲壳虫。
6:30 清洗水罐(它们总把谷壳吐进水里)
7:00 基础粮+时令蔬果
12:00 撤走剩粮防霉变
15:00 墨鱼骨粉拌粮(每周三次)
18:00 加餐粮+保健砂
21:00 检查食槽(常能收获藏起来的南瓜籽)
周末特供:煮鸡蛋的蛋黄碾碎拌小米,五只鹦鹉吃得满脸蛋黄渣,像偷吃蛋糕的小孩。有次忘关粮罐,领头的那只「皮皮」带着其他鹦鹉偷吃,食囊鼓得像气球,整晚站在杆子上发呆消食。
边角料的尊严西蓝花梗切丁焯水,玉米须煮凉茶,莴笋皮晒干当磨牙棒——自从学会「鹦鹉级食材处理」,我家厨余赃物少了七成。温度计的哲学
挂在笼边的温度计时刻提醒我:冬天低于15℃要开保温灯,夏天超过30℃得放冰盒。有年寒潮没及时升温,「豆豆」蔫在食槽边的样子,让我想起老家冻死的橘子树。生命的共鸣
疫情居家办公三个月,五只鹦鹉的啄食声成了最好的白噪音。它们会在我视频会议时突然齐声鸣叫,会在深夜加班时安静蹲在肩头,会用喙轻叩水杯提醒我喝水。
如今每天清晨,当我看着五团毛茸茸的小家伙挤在食槽前,金色的小喙此起彼伏啄食,总想起那个因为喂死雏鸟哭了一晚上的自己。真正的喂养从来不是精致的攻略,而是谷壳钻进拖鞋底、菜叶卡在指甲缝、总要在快递堆里找鸟粮的琐碎日常。但正是这些沾着烟火气的细节,让阳台上扑棱棱的振翅声,成了钢筋森林里最柔软的生命律动。
(本文记录笔者2019-2024年真实喂养经历,)
你家毛孩子有哪些特别的饮食习惯?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人鸟饭桌」故事!
来源:自由哥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