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的真相——秦国早期历史重构与解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0:11 2

摘要:秦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将《史记·秦本纪》记载的内容与其他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是多重印证与新发现。由于秦国与秦代的影响力,文物丰富,所以探索它的源头与秦国早期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对于考察秦国的形成、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

秦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将《史记·秦本纪》记载的内容与其他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是多重印证与新发现。由于秦国与秦代的影响力,文物丰富,所以探索它的源头与秦国早期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对于考察秦国的形成、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对于澄清秦国早期历史的重大历史事实,考订重要文物群的年代具有重要价值。

1.秦人的族源、迁徙与文化来源

基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的研究,对秦人的族源、迁徙与文化来源提出崭新的见解。

第一,秦族乃颛顼苗裔玄孙女女修之后,既非犬戎,亦非东夷,而是依附于华夏的嬴族。嬴族在商代依附于商王室,在西周依附于周王室,服侍商周。

第二,秦人的构成复杂,秦襄公立国时的秦人既包括大骆族、秦嬴族、商奄遗民、戍秦人、秦戎、戎人等,又包括停留在关中的大量周余民,周余民的构成也很复杂。

第三,嬴族文化本是源自商文化,商代东方的嬴族文化即商文化。两周时期,甘肃地区西犬丘、朱圉的嬴族文化既有商文化因素,又有周文化因素。秦文化须以秦襄公居西垂时的文化为基础加以探讨。

第四,考古本《竹书纪年》、《国语》、清华简《系年》、《史记·秦本纪》等记载的秦族迁徙史,嬴族西迁至甘肃天水一带,实际有4次:商末中潏居西垂;周初商奄遗民徙居朱圉;西周中期大骆居犬丘(西垂),嫡子成继之,庶子非子(秦嬴)封于秦;周厉王时犬戎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初年非子(秦嬴)后秦庄公得大骆地犬丘,为西垂大夫。随着西土形势告急,朱圉之嬴最终归秦之嬴。

2.秦襄公至出子年代事迹

由于错简或传抄讹误,《史记》秦襄公、秦文公的年代与事迹错乱。长期以来,学者对于秦襄公、秦文公的事迹间的先后顺序与因果关系困惑不解。利用清华简《系年》、古本《竹书纪年》等校正《史记·秦本纪》所载,可知秦襄公在位五十年,秦文公在位十二年。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秦襄公伐戎。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秦襄公赶走戎人。秦襄公伐戎先后经历了二十二年。平王三十三年(前738年),秦襄公帮助平王东迁,获赏封国,得到岐、丰之地。平王四十七年(前724年),秦文公迁都汧。秦襄公既有强壮的军队,收集众多的周余民,又设置史官,颁布法令,大兴宗教,国家之体完备。秦既受封岐、丰之地,国土广大,秦文公遂由西垂迁居汧渭之会。这才是秦襄公伐戎,秦襄公、秦文公营建秦国之真相。

秦宪公至出子的年代事迹存在一些讹误或传抄错误、失载,予以校补;并且重新论证了秦宪公至出子时期秦国历史的特点。

3.秦国早期制度

秦国的封建与秦国制度的建设是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不仅对秦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决定着春秋时期的天下格局。历代学者都很重视这段历史,但是以往的研究存在史料方面的不足,秦襄公至出子时期秦国制度的建设需要专题研究。所以,笔者利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考古实物,考察了秦襄公至出子时期秦国制度建设的历程,分析秦国早期的宗法制度、宗庙制度、婚姻制度、职官制度、封建制度与县制、礼乐制度、宗教祭祀制度、军事制度、刑法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4.秦始封地与秦国早期都城

立足于对秦国早期历史的年代事迹的复原,分析秦国早期都城诸说,得出新的观点。

(1)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陇西秦亭秦谷说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与先秦考古与先秦制度存在诸多矛盾,清水县城以东、以西都没有发现与非子的秦邑相符合的遗存,清水李崖不是秦邑。汧渭之会秦邑说见于《史记·秦本纪》秦文公说,拥有文献记载的优势。

(2)非子居犬丘的地望,不是陕西省兴平市之犬丘,而是甘肃省礼县之西犬丘。大堡子山古城面积为55万平方米,营建时代处于两周之际。西山古城始建年代为西周,城址的面积为8.7万平方米,西山古城的时代与军事性质证明它属于《史记·秦本纪》描述的秦人与西戎恶战的西垂。大堡子山古城、西山古城的年代与内涵,充分证明它们属于西周时期的西垂。西垂乃大名,包括很多邑,即合而为之,由数处组成。所以,应当考察本地区的秦文化分布区域,辨别区域内聚落的等级与功用。

(3)秦襄公仍居西垂,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存在文字与史实的讹误。秦文公迁徙汧渭之会的地望只有陈仓故城及魏家崖遗址值得考虑。汧渭之会包括宝鸡、平阳、雍所在的区域,这些都是秦文公田猎之所,亦非子放牧处。秦文公至秦孝公都是以汧渭之会为都,即从先人非子所居。

(4)平阳之地望,不是郿县古城,而是宝鸡市阳平镇。太公庙村铜器窖藏出土秦武公器,钻探出一座中字形大墓和一座大型车马坑;证实此处乃秦公都平邑葬处。宁王村北有一处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大型遗址,出土“郁夷”文字瓦当。秦平阳、西汉郁夷故址在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宁王村一带。

(5)雍作为正式都城始于秦穆公,秦穆公至出子的18位秦公居葬于此。凤翔雍城的营建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笔者根据雍城考虑秦文公所都汧渭之会、平阳的城市规划,或无垣而代之以环壕,它们都属于水城。

(6)学界对于秦灵公“居泾阳”的解读存在疑问困惑。笔者认为,需要参考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献加以解读,清华简《楚居》颇具参考价值。秦灵公所居的泾阳,到底是都城性质,还是离宫别馆性质?这个问题需要考古发现来确定。总之,秦灵公居泾阳属于一君之行为,不宜扩大,否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附录、雍城考古发现相矛盾。

5.秦国早期陵墓

秦国早期陵墓分布于甘肃东部、关中西部。由于文献传抄讹误以及考古发掘的局限,学者对秦公陵园的分布与秦公墓墓主的观点存在巨大的分歧。笔者立足于对秦国早期历史的年代事迹的复原,分析秦国早期陵墓,得出新的观点,并且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发现了新问题。

(1)秦襄公葬西垂。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墓主为秦襄公(M2)及夫人(M3)。在综合分析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重新探讨秦子器的主人。通过研究秦子器,确立了符合秦子器铭文中秦子的标准:太子或居丧期间可称“秦子”者、符合“秦子、姬”者、符合秦公器与秦子器的时代差别者。运用三个标准以求符合铭文的秦子,得出具体的结论。秦子器的时代处于春秋早中期之际。秦子器主人是秦德公太子秦宣公,大堡子山秦公墓祭祀坑出土的秦子器及传世的秦子器制作年代为秦德公元年、二年(前677—前676年)。

(2)秦文公、秦宪公葬西山,在陈仓县西北秦陵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陵原)。

(3)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葬平阳,在今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一带。

(4)秦穆公至出子葬雍,目前的陵墓数目尚不足,仍需探查。目前的研究,考古工作者的结论与文献记载存在矛盾之处。笔者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确定秦公陵尊东方、北方的布局规律。利用这个规律,作进一步细致的具体研究,确定了秦公陵的墓主。

6.秦国早期秦与西戎的关系

对秦国早期秦国与西戎历史的新考察,揭示了秦人对西戎的抵御,与西戎的共处、交战以及征服与融合。“羌”“戎”或“西戎”是夏商周时期华夏对居住在西土的异族的泛称,以经济形态称“羌”,以军事形态称“戎”。西戎的称谓不一,来源有别,或以氏称,或以姓称,或以地称。西戎部族众多,其中犬戎是势力大且影响大的一支。犬戎原本居住在敦煌一带,入居甘肃天水、宁夏固原、关中、晋南,给周王室带来极大的压力。寺洼文化的分布区域以及其族人与商人、周人、秦人的互动证实,寺洼文化的族属是商代的“羌”、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戎”或“西戎”,既包含了“姜戎”“允姓之戎”“申戎”等知其姓氏的部族,又包括若干不知其姓氏的部族。犬戎灭西周,秦担负伐戎的重任。秦襄公经过二十二年伐戎,基本打败关中的戎人,虽然进行了安抚,但是仍时刻受到其威胁。秦武公肃清关中的戎人。总之,秦人“虩事蛮方”,时刻担心他们威胁秦国的安全。

秦穆公时期,秦国通过伐戎来增强秦国的国力。秦穆公三十七年,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总之,秦国在人力、财力、土地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通过对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天水、庆阳、平凉、固原等地区文化演变的考察,证实春秋中晚期以后秦国内迁戎人于天水、庆阳、固原等地区,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与融合。

自非子始,秦人就保持对戎人的融合,通婚与戎人加入并行。随着两周之际以后秦国对戎人国家与部族的征服,大量的戎人转变身份成为秦人,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固原、平凉、庆阳、天水地区的考古资料证实,西周时期它们是周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春秋以后,秦国内迁戎人于固原、庆阳、天水等地区,戎人的内迁加强了秦人与戎人的交流与融合。在秦国早期文化中,除了大量的商文化因素、周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之外,还有明显的西戎文化因素。同样,西戎文化亦吸收了一些秦文化因素。秦国统治阶层对待戎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是对臣服的戎人采用优抚政策,允许其保持文化上的自主。

《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

程平山 著

定价:298.00元

2024年12月

作者简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先秦秦汉历史与考古、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历史文献与古文字、历史年代、历史地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思想史、制度史、民族史、人类学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起源重大历史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出版专著《夏商周历史与考古》《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齐太公吕望表研究》等。在《历史研究》《文物》《文史》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资料,采用多学科、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校正了传世文献记载之讹误,补充了失传的历史史料,对秦国早期历史进行了重构与解读,揭示了秦史的真相。本书深入探讨了秦人的族源、迁徙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校补了《史记》秦襄公至出子年代事迹,揭示了秦襄公伐戎,秦襄公、文公营建秦国之真相;首次集中考察了秦襄公至出子对秦国制度建设,考索秦国制度的内容、特点与渊源;立足于对秦国早期历史的年代事迹的复原,剖析与解读了秦始封地秦邑与秦国早期都城;深入研究了秦国早期陵墓,确定了西垂陵区、雍城陵区秦公陵墓墓主身份;重新考察了秦与西戎的关系史,揭示了秦人与西戎的战争、共处与融合。通过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对于考察秦国的形成与秦文化的变迁、澄清秦国早期历史的重大历史事实、考订重要文物群的年代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与重要意义。

图书目录:

滑动完整目录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