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那得有颗“大心脏”!|你好,新法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7:30 2

摘要: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正披上庄严的法袍,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

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正披上庄严的法袍,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

《你好,新法官》,很高兴与你见面。

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但有触手可及的蜕变故事;没有枪林弹雨与生死博弈,但有为权益争朝夕的法理思辨,为人民守正义的初心如磐。那些课堂中对法理的叩问、卷宗前彻夜的思索、调解室里耐心的沟通、法庭上庄严的宣告,都将化作有温度的文字与镜头语言。我们期待透过这些文字与影像,能让更多人看见人民法官的真实日常。

如果你曾在某个瞬间为法律的力量动容,如果你想见证一群年轻人以法为剑、守护正义的青春答卷,不妨放慢脚步,听听这些新法官们的“第一次”与“每一次”。

喝口水润润有些嘶哑的喉咙,再次走进法庭,第五场庭审开始在下午五点。持续两小时的紧张庭审过后,握紧法槌敲下那一刻,我恍然意识到,这竟是自己与法院相伴的第十三个年头。

依稀记得研究生毕业那年,我攥着入职通知书走进法院报到。耳畔蝉鸣肆意,一抬头就是“公正司法”几个大字,让我不禁眼前一亮,心里的忐忑也悄然转换为欣喜——这,便是我要奔赴的山海。

可是,真正穿上制服才发现,公正远不是想象中“挥斥方遒断是非”的潇洒。那些日子,我是键盘敲得噼啪作响的“庭审记录员”,是仔细装订卷宗的“归档员”,是电话铃响不停的“接线员”,更是在如山卷宗里苦读的“侦探”。

直到头顶的黑发渐渐稀疏,一项项技能从生疏到熟练,我才终于正式解锁“员额法官”的全新身份。可新的考题接踵而至:如何从“办案人员”蜕变为真正的“定分止争者”?三个故事,或许藏着答案。

当母女对簿公堂:

以“耐心”叩开“紧闭”的心门

“你就是白眼狼、没人性……”“你太偏心,你关心过我吗?……”

法庭之上,母亲指着女儿的鼻子,声音尖锐得像要划破空气。女儿红眼反驳,哽咽中满是委屈。这是我遇到的一起赡养费纠纷案。

本该最亲近的母女却在法庭上相互攻讦,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我知道,一判了之可以快刀斩乱麻,可母女间的裂痕却会越来越深。调解,值得一试。

虽然前期做了准备,庭审调解还是在刚开场就炸了锅:母亲谩骂女儿“不孝”,女儿回怼母亲“偏心”,恶语像冰雹一样砸向对方。我赶紧按下“暂停键”,决定用“背靠背”的沟通打开突破口。

当我找到这位女儿时,她还在抹眼泪:“法官,我不是不给钱,是她从来没疼过我……”我点点头,递过纸巾:“我懂你的委屈,被冷落的滋味不好受。”等她情绪平复些,我又聊起“百善孝为先”的老话,慢慢讲清赡养是法定义务,更是血脉里的牵挂。

转头见这位母亲,她正唉声叹气:“我老了,日子难啊……”我握住她的手:“阿姨,我知道您不容易。可孩子心里的疙瘩不解开,就算拿到钱,您心里也不舒坦不是?”我借势聊起自己父母如何平衡对子女的关爱,讲着讲着,她的眼眶也红了。

替女儿说“其实我也心疼您”,替母亲讲“当年是我疏忽了”,几轮沟通下来,我成了实打实的“传声筒”。再次开庭时,女儿刚开口说“妈”,眼泪就先掉了下来。母亲见状,快步上前抱住女儿,母女俩在法庭上哭成一团。

案件调解的那一刻,我长松了口气,“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耐心真的能敲开挂满铁锁的心门。

掏不出救命钱的包工头:

以“匠心”寻找破局之道

“法官,我女儿等着手术费救命啊!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有四个子女需要抚养,家里没有收入……”被上诉人席上,39岁的韩某在庭审中忍不住倾诉起自己的不幸遭遇。

这是我审理的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此前,韩某跟着包工头老尹装窗帘时摔成重伤,只能躺在床上静养,一审判决老尹赔付60多万。

看着韩某倒起了苦水,老尹也讲起了自己的苦衷,“我就是个小包工头,不能因为这一次意外,就把所有责任都算在我头上。现在干工程不景气,我的工人天天上门找我催债,我也没钱,一下子真拿不出60多万元……”

一边是患癌女儿等着救命钱,一边是包工头拿不出巨款可能“破罐子破摔”。我盯着卷宗里的赔偿明细,心里想着,还得找个两全的法子。

正如预想的那样,当庭调解并不顺利。韩某气愤地说:“我按你说的干活受伤,你还想赖?”老尹也提高嗓门:“我不是赖,是真没钱!”

在他们的怒火宣泄中,我抓到了关键:韩某要的是“尽快拿到钱”,老尹难的是“一下子拿不出巨款”。止住了争吵的两人,我再次分头行动。

对着韩某,我劝慰道:“咱先把女儿病治好最要紧,老尹确实有难处,能不能商量分期?”转头,我又对老尹说:“人家女儿等着救命钱,你先凑点急用钱,剩下的稍微缓缓,总比被强制执行强。”

来回做了几轮工作,双方同意庭后考虑调解。二次庭审时,调解协议敲定:老尹半年内分两笔给46万,15天内先付13万给孩子做手术。签协议那天,韩某对我连声说“谢谢”,老尹也松了口气,“这下我能踏实去凑钱了。”

看着他们舒展的眉头,我突然懂了:法官的“匠心”,就是从法理中找温度,在难处中开药方。

以“恒心”融化矛盾坚冰

“1.25亿卡在共管账户,谁也动不了!”标的大、积怨深,判决不易、执行更难,在处理的一起股权转让纠纷中,原告公司现金流快断了,被告公司项目停滞已久,两家企业互不相让,陷入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零和博弈”。

费尽心力做出判决,也许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是最有利于双方的结果,也不能真正解决双方的根本难题。我明白,调解成功,才最有可能帮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为矛盾划上休止符。

然而,“硬骨头”并不好啃——最初调解时,双方像下棋一样互相试探,谁也不愿先亮底牌;后来好不容易出价,又全是没诚意的“试探招”,差距大得离谱。

“咱都退一步,项目推进了,钱盘活了,才是双赢啊!”调解停滞时,我紧盯双方的争议焦点反复琢磨,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了几十通电话。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双方态度软了,分歧小了,原告的方案甚至通过了被告董事会。

可就在我以为大功告成时,原告却突然反悔!被告气得差点当场撕了初步协议。当时,我就像被泼了盆冷水,瞬间泄了气。可一想到两家公司面临的经营困境,还有之前大家的努力,我决定咬咬牙,再坚持做做调解!

接下来的几周,我又多次给双方打电话,最终摸清了原告反悔是怕“后续麻烦”,被告恼火是觉得“被耍了”。针对双方的顾虑,我对调解进行优化后,又拉着他们线上逐条核对。终于,屏幕那头传来双方均“同意”的回复——被告20日内支付款项,1.25亿顺利解冻。

一案结,纠纷了,这次调解助力两家公司的运营逐渐返回正轨。这次定分止争,我真正感觉到为当事人做了好事,解决了难事,成就感油然而生。

告别法官助理的身份,走上“一槌定音”的法台,从“帮把手”到“拿主意”,不知不觉间,披上法袍已近一年。其实,每一次案件的挑战与考验,通关始于“三心”,却又远不止于这些。

在法院工作,要想实现案结事了,绝对是一件用心的工作。它是深夜办公室灯光常常亮起的勤勉之心,是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的同理之心,是面对不公绝不含糊,敢于拍板“亮剑”的勇敢之心……

这么想来,按照这么多的“心”标准工作,当好法官,或许真的需要有颗“大心脏”吧!俗话说得好,关关难过关关过,对新法官而言,那就是案案难解案案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向着新案件,“向心”出发!

田子阳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13年。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两篇论文分获北京市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优秀奖;参与的两个调研课题分获北京市法院年度调研成果三等奖、优秀奖;曾获北京市法院“优秀司法统计分析”三等奖;多篇案例、文章在《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人民司法》《审判前沿》等刊物发表。2024年11月入额,现为四级高级法官。

来源:京法网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