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查房中,常出现这样一幕:患者家属神色焦急,急切请求:“医生,多给我父亲输点白蛋白吧,听说这对恢复特别好!” 在肿瘤治疗中,不少家属把白蛋白视为万能康复神药。
在日常查房中,常出现这样一幕:患者家属神色焦急,急切请求:“医生,多给我父亲输点白蛋白吧,听说这对恢复特别好!” 在肿瘤治疗中,不少家属把白蛋白视为万能康复神药。
但白蛋白真的越多越好吗?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简小兰副主任医师介绍,白蛋白的使用是把双刃剑,用对助力治疗,滥用则风险重重。
什么是白蛋白?
白蛋白由肝细胞制造,如同勤劳工匠,持续分泌到血液中。它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 50%-60%,堪称血浆蛋白 “主力军”。成人每升血液中白蛋白含量正常范围在 35-50 克。
它像不知疲倦的快递员,24 小时在血管中穿梭,运输脂肪酸、激素、药物等生命物质,还兼职维持血浆渗透压,防止身体水肿,更能化身 “解毒大师”,中和体内毒素,是人体自带的 “净化器”。
白蛋白——蛋白维系生命平衡的多面手
维持胶体渗透压的 “卫士”:白蛋白在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方面作用关键。它像无形 “盾牌”,让血液中的水分留在血管内。白蛋白充足时,水分不易渗透到组织间隙,可避免水肿。一旦白蛋白水平下降,水分就会 “溜走”,引发身体水肿,从脚踝轻微肿胀到全身性水肿,严重影响健康。
营养物质的 “摆渡人”:白蛋白是营养物质的 “运输大队长”。它能与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药物等多种物质结合,将这些生命必需物质安全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确保细胞正常运转。
酸碱平衡的 “调节器”:人体酸碱平衡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白蛋白在其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当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过多时,白蛋白能通过自身化学结构变化,缓冲酸碱物质,维持体内酸碱环境稳定。
白蛋白异常:健康亮起红灯
白蛋白偏低:白蛋白偏低原因复杂。营养不良,长期饮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使肝脏合成白蛋白原料短缺。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影响蛋白质吸收。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大量白蛋白会随尿液丢失。此外,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对白蛋白消耗增加,也会导致其水平下降。
白蛋白偏高:相对少见。严重脱水时血液浓缩,白蛋白浓度会相对升高。摄入过多蛋白质,也可能引起白蛋白暂时升高。
科学养护:别让 “生命快递” 停摆
一、食物选择
瘦肉:猪、牛、羊等瘦肉是优质蛋白良好来源。每 100 克猪瘦肉含蛋白质约 20.3 克,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易于吸收。
鸡蛋:常见高蛋白食物,每 100 克含蛋白质约 13.3 克,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成模式接近,生物利用率高。
牛奶:每 100 毫升含蛋白质约 3 克,还富含钙等矿物质,能增强体质。酸奶、羊奶等也是不错选择。
大豆类制品:黄豆、黑豆等富含优质植物蛋白。每 100 克黄豆含蛋白质约 36.3 克,可制作成多种豆制品,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海鲜:鱼虾蟹贝等是优质蛋白质重要来源。每 100 克鲈鱼含蛋白质约 18.6 克,虾类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健康。
二、注意事项
通过食补补充白蛋白需长期坚持合理饮食搭配,保证各类营养素均衡摄入。肾脏疾病、痛风等特殊疾病人群,选择食物补充白蛋白时要遵循医生建议,以免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
肿瘤三科负责人王华中副主任医师提醒,合理使用白蛋白,不可滥用,也不容忽视。临床上白蛋白有严格适用范围。失血、烧伤导致的休克患者,白蛋白能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肝硬化、肾病引发的水肿或腹水患者,它可减轻水肿症状。
但白蛋白并非万能“神药”,不能当作普通营养补充剂随意使用。过量使用会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了解白蛋白的健康真相,有助于守护生命健康。身体不适时关注白蛋白指标,科学分析原因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才能在健康道路上稳步前行,享受美好生活。
来源:湖南医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