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个学院、20名兰大青年,截然不同的知识“武器”破解了同一道难题。兰州大学这支完全由本科生组成的LZU-China团队,用一项名为“Entero4Guard”的智能益生菌系统,探索出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的新范式,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舞台上捧
七个学院、20名兰大青年,截然不同的知识“武器”破解了同一道难题。兰州大学这支完全由本科生组成的LZU-China团队,用一项名为“Entero4Guard”的智能益生菌系统,探索出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的新范式,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舞台上捧回银奖。
他们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让工程菌化身“肠道医疗队”——实时感知炎症信号、精准释放药物、任务完成后自动“撤离战场”。这不仅是对IBD治疗的全新探索,更是兰大本科生用科技诠释的青春担当。
对于长期受腹痛、腹泻困扰的IBD患者而言,传统治疗方式药效单一、副作用显著且难以根治。在深入了解了疾病现状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之后,兰州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李莫兰坚定了要用创新技术帮助患者的决心。由她担任队长的LZU-China团队,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悄然萌发第一颗新芽。
团队以兰州大学多学院为根基,整合生命科学学院、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萃英学院及威尔士学院七大学院资源,更特邀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成员加盟,最终形成22人的跨学科战队。
团队首创“三纵四横”分工模式,既遵循合成生物学“自下而上”的构建逻辑,又能让团队成员各司所长。从质粒“快递小车”的技术瓶颈突破,到模拟肠道环境的体外模型验证,“医学+工程+艺术”的立体化架构让难题迎刃而解。
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课业安排十分紧凑,但却并未阻断他们每周的线下例会。李莫兰总结道,“导师教会了我们自信与从容,而团队教会了我团结的力量。”
要让成果真正造福IBD患者,他们的脚步并不止于实验室。备赛过程中,还需要承担广泛的调研、科普和宣传工作。LZU-China团队专门成立了“人类社会实践组”,积极走访医院相关科室获取一线资讯、专访IBD患者了解病情,以及走进社区传播相关知识等,其目标是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积极探讨疾病治疗方法,并努力提高社会对该疾病的深入认识。团队成员赵文俊引用特鲁多箴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份人文关怀,让科技也有了温度。
与此同时,由兰州大学、中国美院、广州美术学院等7位知名高校学生组成的网页数模组和美工组,更是将深奥的免疫机制转化为治愈系的视觉语言,让更多人能够直观了解IBD,为患者适应社会减轻了阻碍与挑战。
团队设计的像素风格科普网页
如今,尽管国际银奖已收入囊中,LZU-China团队的灯光依然未熄。研究团队正与医疗机构接洽,计划开展动物模型验证,向临床转化迈出关键一步。
从文理医工农的多维根系,到打破学科壁垒的交叉枝蔓,拥有百余年底蕴的兰州大学,建设了跨学科专业、跨学科创新实验班、跨学科贯通课程,织就一张纵横贯通的学术网络。而LZU-China团队的这群年轻人,正是善于“跨界”的兰大青年的缩影。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在兰州大学的土壤上,学科的边界,也可以是编织未来的经纬线!
文章素材来源:兰州大学官微、兰州大学新闻网
来源: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