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浩渺如烟的中国近代文化长河之中,李叔同的《送别》宛如一颗璀璨而又略带哀愁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传唱不衰。那悠扬的曲调、质朴且饱含深情的词句,恰似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雕花窗棂,透过它,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时代背后的丝丝缕缕,去追问,在“长亭外
长亭外,古道边:探寻李叔同《送别》的深沉意蕴
李叔同《送别》的原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在浩渺如烟的中国近代文化长河之中,李叔同的《送别》宛如一颗璀璨而又略带哀愁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传唱不衰。那悠扬的曲调、质朴且饱含深情的词句,恰似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雕花窗棂,透过它,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时代背后的丝丝缕缕,去追问,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浅吟低唱里,李叔同究竟送别的是什么。
一、挚友离散:个体情谊的牵念
李叔同生于乱世,彼时华夏大地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十字路口。但在这动荡与迷茫之中,思想的火花却四处迸溅,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李叔同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在诸多领域崭露头角,诗词、书画、音乐、戏剧,无一不精,自然也吸引了一众志同道合的挚友。
他们或是在书斋之中,挥毫泼墨,共同探讨传统书画的笔墨精妙,你一言我一语,为一幅佳作的诞生各抒己见;或是在新式学堂的礼堂里,热烈地争论着西方音乐理论引入的利弊,希望能用音符唤醒沉睡的国人;又或是在戏剧舞台的幕后,为了一出新戏的完美呈现,反复斟酌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这些挚友,陪伴李叔同度过了无数个或激昂、或沉思的日夜,是他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光源。
然而,命运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眷恋而停滞。时代的变革催促着人们前行,或为寻求救国图强的新知,奔赴异国他乡的学府深造;或为了将理想的火种播撒在华夏大地,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滚滚浪潮。长亭之下,那最后一次相聚的场景至今仿若历历在目:残阳如血,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映出众人长长的影子。他们紧握的双手,迟迟不愿松开,眼中满是不舍与牵挂,纵有千言万语,却在这一刻哽在喉头,化作无声的凝视。
当挚友的背影终于消失在古道尽头,扬尘渐息,李叔同的心中该是怎样一番滋味?那是个体间深厚情谊在空间阻隔、未来未知面前的无奈与怅惘,他送别挚友,亦是珍视这份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温暖,将情谊的火种深埋心底,期待未来重逢的燎原之日。
二、旧时光退场:时代变迁的感怀
李叔同成长于晚清,那是一个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却仍在做着最后挣扎的特殊时期。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他,浸淫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古典世界里,对传统文化的精妙有着深刻的体悟。科举之路虽未尽顺遂,却也让他与旧时代的学问体系深度交融。
他熟悉科举考场的肃穆,熟悉庭院深深中吟诗弄月的雅致,熟悉街头巷尾人们对传统礼仪的尊崇。但国门的轰然洞开,如同一记晴天霹雳,打破了这份宁静。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裹挟着全新的思想观念、科技知识汹涌而至,新与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短兵相接。
一时间,西装革履与长衫马褂并肩而行,洋学堂里的外文诵读声与传统私塾的朗朗书声相互交织,工厂的机器轰鸣盖过了手工作坊的锤打吆喝。李叔同站在这时代的十字路口,目睹着旧时代的余晖一点点黯淡下去。
长亭,仿若一道无形却又厚重的历史闸门。门外,是被枪炮声震醒的新世界,充满着无限可能却又危机四伏;门内,是他熟悉的诗酒风流、墨香四溢的往昔。当他送别友人,望着古道延伸向远方,他看到的又何尝不是旧时代的背影渐行渐远。他送别旧时光,心中满是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惋惜,对往昔宁静岁月的怀念,可他也深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阻挡这变革的洪流,唯有在心底为旧时光筑起一座记忆的丰碑。
三、自我蜕变:精神升华的决绝
李叔同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在多个领域登峰造极,却又屡屡做出令人震惊的抉择。从一位备受瞩目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学者,到决然斩断尘缘,遁入空门,成为青灯古佛旁的弘一法师,这其间的跨度仿若一道深邃的鸿沟,令人难以跨越却又不得不对他的果敢钦佩有加。
回首往昔,他在名利场中周旋,作品屡屡引发轰动,声名远扬。在情爱欲望的漩涡里,也曾有过缱绻纠葛。但渐渐地,他内心深处开始萌生出一种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尘世的繁华于他而言,仿若过眼云烟,不再能满足他灵魂的渴望。
长亭古道,此时成了他内心蜕变的外化象征。当他身着僧袍,站在曾经与友人话别的地方,他送别的是曾经那个在世俗泥沼中挣扎的自己。他摒弃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割舍了世俗的情感牵绊,向着空灵、寂静的精神彼岸勇敢泅渡。
在寺院的青灯之下,他以严苛的戒律要求自己,每日诵经礼佛,用梵音净化着自己的灵魂。每一次木鱼的敲击,都仿若在叩问内心的宁静;每一句经文的吟诵,都是对往昔执念的释怀。他送别旧我,是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是向更高精神境界攀爬的无畏启程,在这一场自我的送别中,他实现了灵魂的重塑,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探寻精神真谛的传奇背影。
李叔同的《送别》传唱至今,那悠悠的旋律仿若一条无形的丝带,串联起历史的碎片、个体的情感与精神的追寻。长亭外,古道边,他的送别层层叠叠,汇聚成一部厚重的人生史诗,为后世开启了一扇通往深邃精神世界的大门。每当我们哼唱这首曲子,仿若也能穿越时空,站在那长亭古道之上,与李叔同一同感受离别的哀愁、时代的沧桑以及自我超越的力量,在送别的尽头,找寻属于自己的新生之光。
岁月悠悠,这首《送别》的魅力从未消散,它依然在我们的心弦上轻轻弹奏,提醒着我们,当面对离别、变迁时,要如李叔同般豁达又深沉,在人生的每一次送别的十字路口,勇敢抉择,向着光的方向前行。
来源:雨巷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