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种子处理是预防苗期病虫害、培育壮苗的关键环节,拌种药剂的科学选择与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小麦全生育期的生长态势与最终产量。三唑酮作为一种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曾因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一定应用。然而,随着农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种子处理是预防苗期病虫害、培育壮苗的关键环节,拌种药剂的科学选择与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小麦全生育期的生长态势与最终产量。三唑酮作为一种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曾因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一定应用。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对药剂安全性研究的深入,三唑酮在小麦拌种中的潜在风险逐渐凸显,“慎用”已成为行业内基于实践经验与科学数据得出的重要共识。本文将从三唑酮的作用机理、小麦拌种中的具体风险、替代方案及科学用药建议等方面,系统阐述小麦拌种慎用三唑酮的必要性,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
一、三唑酮的作用机理与小麦拌种的应用局限
三唑酮的杀菌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导致病原菌代谢紊乱、生长受阻甚至死亡,从而实现病害防治目的。同时,三唑酮具有一定内吸传导性,能被种子吸收后传导至幼苗各部位,对苗期病害形成保护。但这一作用机理也决定了其在小麦拌种中存在天然局限——三唑类药剂普遍具有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在抑制病原菌的同时,也可能对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产生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在不当使用时极易转化为抑制危害。
从应用场景来看,小麦拌种的核心目标是在种子萌发至苗期阶段建立病害防护屏障,同时保障幼苗健壮生长,为后续分蘖、拔节奠定基础。三唑酮的持效期与小麦苗期生长周期的匹配度较低,若拌种剂量控制不当,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活性可能持续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与地上部分生长,尤其在低温、高湿等不良环境条件下,小麦自身抗逆性较弱,三唑酮的生长抑制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导致出苗延迟、苗弱、根量减少等问题,反而降低小麦的抗逆能力与后期产量潜力。
二、小麦拌种使用三唑酮的主要风险
(一)抑制小麦幼苗生长,影响苗情素质
这是三唑酮用于小麦拌种最突出的风险。小麦种子萌发后,根系的生长与吸收功能、地上部分的胚芽鞘伸长和叶片展开是苗期生长的关键过程。三唑酮会抑制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而赤霉素是调控植物茎秆伸长、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的重要激素。当拌种剂量过高或药剂在种子表面分布不均时,小麦幼苗会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症状:根系短而粗,须根数量减少,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地上部分胚芽鞘缩短,幼苗矮化,叶片变窄、叶色浓绿但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形成“僵苗”“弱苗”。据田间试验数据显示,若三唑酮拌种剂量超过推荐剂量的1.5倍,小麦出苗率可能降低5%-15%,幼苗株高较正常水平缩短10%-20%,根系干重减少15%-25%,且这种生长抑制效应在小麦分蘖期前难以完全恢复,直接影响有效分蘖数量。
(二)降低小麦抗逆能力,加剧环境胁迫危害
小麦苗期常面临低温、干旱、涝害等环境胁迫,健壮的幼苗是抵御这些胁迫的基础。而使用三唑酮拌种后,小麦幼苗生长受到抑制,自身生理代谢功能减弱,抗逆性显著下降。在低温胁迫下,三唑酮处理的小麦幼苗细胞膜透性更高,电解质外渗量增加,低温冻害导致的叶片萎蔫、枯黄现象更严重;在干旱条件下,由于根系发育不良,幼苗吸收水分的能力不足,易出现萎蔫甚至死亡;在高湿环境中,虽然三唑酮可防治部分真菌病害,但生长受抑的幼苗通风透光性差,反而可能增加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病风险。此外,三唑酮在土壤中的残留可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有益微生物的活性,破坏土壤微生态平衡,进一步降低小麦根系的抗逆能力。
(三)药剂抗性风险积累,缩短病害防治周期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杀菌剂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三唑酮也不例外。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原菌具有繁殖速度快、变异能力强的特点,若在小麦拌种中频繁使用三唑酮,会对病原菌产生持续的选择压力,促使其产生抗性突变体。随着抗性菌株的积累与扩散,三唑酮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会逐年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导致后续田间病害防治难度加大。目前,我国部分小麦主产区已监测到小麦白粉病对三唑酮的抗性菌株,抗性水平达到中高抗级别,这意味着即使增加用药剂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药剂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风险。
(四)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唑酮具有一定的土壤持效期,若拌种后遇雨水冲刷或灌溉,药剂可能随水渗透至深层土壤或流入周边水体,对土壤环境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同时,虽然三唑酮在小麦成熟后的残留量通常能符合国家标准,但在拌种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如药剂洒落、防护措施不足),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接触药剂,存在健康风险;此外,药剂在种子处理过程中的残留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对后续加工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三、小麦拌种的科学替代方案
鉴于三唑酮在小麦拌种中的诸多风险,农业生产者应优先选择安全性更高、针对性更强的拌种药剂,实现“防病壮苗”的双重目标。目前,经过实践验证的替代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选择性更强的三唑类药剂
相较于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弱,且杀菌谱更广、持效期更匹配小麦苗期需求。例如,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同时能促进根系发育,幼苗株高、根量均优于三唑酮处理组;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不仅对真菌性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还能增强小麦幼苗的抗低温能力,出苗率较空白对照提高5%-8%。
(二)复配型种衣剂
复配型种衣剂通过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组合,既能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单一药剂的使用剂量,减少风险。目前市场上成熟的复配方案包括“杀菌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两类:前者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复配种衣剂,可同时防治小麦苗期真菌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避免害虫危害导致的弱苗;后者如苯醚甲环唑·芸苔素内酯复配种衣剂,在防病的同时,芸苔素内酯可缓解杀菌剂对幼苗的生长抑制,促进根系发育和光合作用,培育壮苗。
(三)生物源拌种剂
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源拌种剂因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的特点,成为小麦拌种的重要补充。这类药剂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类(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木霉菌类微生物制剂,以及植物源提取物(如苦参碱、蛇床子素)。例如,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通过在种子表面形成优势菌群,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生长,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可达70%以上,同时能分泌促生长物质,促进根系发育;0.3%苦参碱水剂拌种,对小麦蚜虫、地下害虫有一定驱避作用,且对幼苗无任何抑制作用,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
四、小麦拌种科学用药的建议
为保障小麦苗期生长安全与病害防治效果,农业生产者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安全优先、科学选药、规范操作”的原则,具体建议如下:
(一)严格避免盲目使用三唑酮拌种
除非在无其他替代药剂的特殊情况下,且需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严格按照最低有效剂量使用三唑酮拌种,否则应优先选择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安全性更高的药剂或复配型、生物源种衣剂,从源头规避生长抑制风险。
(二)精准选择药剂与控制剂量
根据当地小麦苗期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针对性药剂:若以纹枯病、根腐病为主,可选择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单剂或其复配剂;若病虫害混发,优先选择“杀菌剂+杀虫剂”复配种衣剂。同时,必须按照药剂说明书推荐剂量拌种,严禁随意加大剂量,确保药剂在种子表面均匀分布,避免局部剂量过高导致药害。
(三)规范拌种操作流程
拌种前需确保种子干燥、清洁,去除瘪粒、病粒,提高拌种均匀度;拌种时可使用专用种子拌种机,若人工拌种,需分批次均匀撒施药剂,充分翻拌,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包裹药剂;拌种后应将种子摊开晾干,待药剂成膜后再进行播种,避免湿种子堆积导致发芽或药膜脱落。
(四)加强苗期监测与应急处理
播种后定期查看小麦出苗情况,若发现出苗延迟、幼苗矮化、根系发育不良等疑似药害症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轻微药害,可通过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叶面肥等,促进幼苗恢复生长;对于严重药害,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补种,减少损失。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