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明新动能 绘就实践全景图 ——都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行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04:23 1

摘要: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好戏连台,理论课堂唠出发展新策,志愿服务暖到群众心坎……这一笔笔“匠心之作”,勾勒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图景,正在都兰大地徐徐铺展。

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好戏连台,理论课堂唠出发展新策,志愿服务暖到群众心坎……这一笔笔“匠心之作”,勾勒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图景,正在都兰大地徐徐铺展。

“少年研学行”以红色基因铸魂,筑牢文明实践“育新人”根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核心使命之一,是“育新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以“少年研学行”为载体,将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融入实践,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正是文明实践中心“从娃娃抓起”培育理念的生动体现。8月26日,县委宣传部与县团委联合组织30余名青少年,循着“都兰红”的足迹走进“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陈毅在都兰纪念馆等场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此次研学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在展陈前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为可感的历史记忆;齐声朗诵《青松》,以诗歌为媒介传递“坚贞不屈”的红色信仰;户外协作完成“合力建塔”“共绘百米长卷”,在团队协作中领悟“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最后以《我和我的祖国》合唱收尾,让爱党爱国的情感在歌声中升华。

这场研学活动的价值,远超一次简单的参观,它是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建在实处”的体现,依托红色资源与文化场馆,将“昆仑铁骑”“柴达木第一镇”等地方符号转化为文明实践的“活教材”;更是“教育方式创新”的成效,通过“看、听、读、做、唱”多维度互动,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植心中。

“青年夜校”以非遗传承赋能,搭建文明实践“兴文化”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服务群众文化需求,“青年夜校”则瞄准“兴文化”的时代需求让文化在“活起来”的同时,成为赋能青年发展的动力。“青年夜校”系列活动,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并重”建设思路的鲜活例证。

9月2日至3日,200余名青年走进“青年夜校”,在6门特色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滋养与成长助力。螺钿胸针制作、掐丝珐琅、羌绣等非遗课程设置,让青年亲手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穿针引线间,羌绣的民族纹样、掐丝珐琅的流光溢彩,不仅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更让青年成为非遗的传播者;压力与情绪管理课程直面青年职场、生活中的困惑,以专业知识帮青年疏解压力;八段锦课程则将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结合,让青年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这一系列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恰恰印证了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精准度,既看到青年对文化认同的需求,通过非遗课程唤醒文化自信,也洞察青年对自我提升的渴望,以实用课程解决现实难题。

为绘好这幅画,都兰县委文明办锚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目标,从根基处发力,建强阵地让文明实践有“舞台”,完善机制让工作推进有“蓝图”,打造品牌让服务力量有“内核”,更用多元活动填满群众“精神粮仓”。从元宵闹春、端午祈福的传统节日实践,到聚焦思想引领的青少年思政课堂、服务成长需求的青年夜校,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文明实践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在提质增效、互嵌共融中愈发系统协同,不仅串起了文明创建与文明培育的纵深之路,更让都兰的文明新家园充满生机,续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5日 第6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