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国记者采访团来新疆石河子进行采访,曾到我家采访过三次,采访团成员有英美法澳德意等多个国家的记者,一般二十人左右。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国记者采访团来新疆石河子进行采访,曾到我家采访过三次,采访团成员有英美法澳德意等多个国家的记者,一般二十人左右。
这些“洋记者”专业水平高,又走遍世界各地,接触面广,思路敏捷,能说会道,大部分会说汉语,个别人不会汉语的都带有翻译。
他们来新疆兵团石河子,主要是采访屯垦戍边事业、军垦文化。
“洋记者”提了许多问题,也有一些稀奇疑难之处,我都能顺畅作出回答,三言两语,谈吐清楚博得了他们的认可。
记得有次采访时记者提出的一个问题,现在还记忆犹新。
记者问:“你是什么时候到新疆来的?’
“我是1951年从湖南参军来新疆的。”我回答。
记者又问:“你是不是家庭出身地主,被迫来新疆
的?”
“我是报考高等院校参军来新疆的,我知道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1876年清朝左宗棠率领湘军平定西域,收复新疆后,许多湘军士兵就留在这里开荒造田。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放玉关。我是左宗棠老家的人:所以我愿意踏着他的足迹度玉门关。在王震将军的号召下,我积极参军来新疆屯垦戍边,希望在这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实现我的梦想。”
我畅所欲言,认真地作了回答。
这次采访,记者们摄下了很多镜头。最后,我与他们握手告别。
有名记者亲切握着我的手说:“先生,你很好。”
有的洋记者还送给我“名片”。
陪同采访团的有关领导认为我的回答很好,能抓住重点,流畅清楚,非常满意。
【编者后记】
面对外国记者诸多稀奇疑难甚至刁钻的问题,老军垦战士凭借着深厚的阅历和敏捷的思维,对答如流,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被质疑是否因地主家庭出身而被迫来疆时,老军垦战士巧妙引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湖湘子弟扎根的历史,表明自己作为左宗棠同乡,是怀着对新疆丰富资源的向往,在王震将军号召下,主动响应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为实现梦想而来。
这一回答,不仅有力驳斥了记者带有偏见的揣测,还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老军垦战士的机智灵活,源于对自身经历的清晰认知,对新疆历史与发展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祖国边疆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的应对,启示我们在面对外界质疑与挑战时,应沉着冷静,用智慧与知识捍卫尊严、传播真理。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国家形象的传播者,唯有像老军垦战士这般,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民族精神,才能在复杂情境中精准发声,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文/刘方针
来源:修为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