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印媒《今日商业》主办的“思维激荡峰会”上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关注。
印外长吃中国的“醋”?谴责西方:长期偏爱中国忽视印度
2025年3月2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印媒《今日商业》主办的“思维激荡峰会”上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在演讲中指责西方对中印两国的态度存在“双重标准”,认为西方长期偏爱中国而忽视印度。
苏杰生不仅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当代国际政治环境,还将其追溯至殖民时期的历史惯性,称这是西方对印度的长期压制造成的结果。
这番言论迅速在国内外引发热议。
那么,苏杰生说的是真相吗?
苏杰生认为,西方对中印的态度差异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殖民时期。
英国作为印度的殖民者,对印度进行了经济掠夺和文化压制,系统性地削弱了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
印度在西方的叙事中被描绘为一个需要“拯救”的殖民地,其历史成就则被刻意淡化。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同样遭受西方侵略,但却在西方叙事中获得了一定的文化赞誉。
英国在与沙俄的“大博弈”中需要中国作为战略支点,因此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历史成就进行了美化。
苏杰生提到赛珍珠(Pearl S.Buck)的作品是西方塑造中国形象的典型例子,认为这种早期的文化渲染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历史惯性延续至冷战时期。
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崛起,而印度则在“不结盟运动”中显得较为边缘化。
中印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由此逐渐分化,成为苏杰生口中“厚中薄印”的背景。
在当今国际环境中,中印两国都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角色,但西方对两国的态度仍然存在差异。
中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全球供应链的关键地位,成为西方无法忽视的国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而印度仅为约6000亿美元。
近年来,美国通过四边安全对话(QUAD)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拉拢印度,试图将其塑造为围堵中国的关键一环。
同时,印度在G20、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中的存在感也逐步提升。
这种拉拢是否真的利好印度,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真正的国际地位来自自身实力,而非外界的支持。
苏杰生的发言也暴露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心理矛盾。
一方面印度对西方的忽视感到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的认可充满渴望。
这种“求而不得”的复杂心态,成为外界对印度外交策略的普遍质疑。
从西方的战略角度看,“厚中薄印”并非真正的目标。
西方对中印的态度更多是利益驱动,目的是在两国之间制造矛盾以牟取最大利益。
印度目前确实享受着西方的“捧杀式”支持,但这种支持更多是策略性拉拢,而非真正的平等对待。
中国则相对务实。
在面对西方打压时,中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话语权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均是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相比之下,印度仍然缺乏这样的系统性规划,其发展更多依赖于外界认可,而非自主性提升。
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需要警惕西方在两国间挑拨离间的策略。
对于印度来说,跳出对西方认可的渴求,专注于国内改革和区域合作,是提升自身地位的关键。
中印两国如果能在一定领域达成合作,将对西方的博弈策略形成有力反制。
对于西方来说,中印究竟谁更“好”,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中印之间制造更多对抗,以确保自身的战略利益最大化。
这一点值得中印双方警惕。
苏杰生的言论虽然基于一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但他对印度发展迟缓的归因显然过于片面。
国际地位的提升最终依赖于国家的整体实力,而非外界的态度。
中国的发展路径表明,唯有在经济、技术和外交领域全面加强,才能获得真正的国际尊重。
印度与其纠结于西方的态度,不如专注自身,做出真正改变。
西方的“厚中薄印”或“捧杀策略”终究只是外部因素,决定两国命运的关键,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看看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