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医生直言,主要是这5大原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8:1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谁能想到,那个每天笑呵呵、乐观开朗的邻居老王,竟然突然得了抑郁症?看起来阳光的人,为何内心却布满乌云?

越来越多的案例提醒着人们,抑郁症,已不再是“矫情”或“想太多”,它正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越来越多中国普通百姓的身上

数据显示: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趋势。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我国有超过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或抑郁状态,其中青少年与中年群体成为高发区。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情绪的泥潭”。

有人说是压力太大了,有人则归咎于现代生活节奏太快。

但医学研究揭示,背后的原因要复杂得多,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抑郁症的根本生理机制之一,是大脑中神经递质的紊乱。

换句话说,大脑的“化工厂”出了故障。

比如,5-羟色胺(也叫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情绪激素”,在健康人群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紊乱,情绪就会“翻车”。

这些物质就好比是人脑的“润滑剂”,少了它们,大脑运转就会变得迟钝、低沉。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21年一项研究指出,超过七成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神经递质水平上存在明显异常

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患者即使生活无忧、家庭和睦,依然被抑郁症困扰,因为这是一种“生理病变”,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当代生活节奏快得像高铁上厕所——一不小心错过了就得等下一站。

工作上的KPI、房贷车贷的压力、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这些沉重的现实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普通人身上难以喘息。

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慢性应激”,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耗尽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提到,在新冠疫情三年期间,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长了约23%,其中以中青年职场人群为主力军

很多曾被认为“铁打的打工人”,最终也被心理压力拖垮。

一位38岁的国企职员李先生,在连续加班三个月后,逐渐出现失眠、情绪低落、不想交流等症状。被家人强行带去医院后,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他说:“那种感觉就像坐在深井底,看不见光。”

别看现在通讯发达,微信朋友圈刷得飞起,真正能说心里话的人却越来越少。

“低质量社交+高强度独处”,成为现代人无法逃避的社交困境。

特别是年轻群体,沉迷于虚拟社交,却忽略了现实中的情感支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至29岁青年中,超过40%的受访者感到“孤独而无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热闹非凡”,现实中却“形单影只”。

缺乏情感连接,是抑郁症的一大温床。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孤独感会直接影响大脑的边缘系统功能,进而导致情绪调节失衡。

“身上有病,心头难安。”这不是俗语,而是现实。

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紊乱等慢性疾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病关系”

据《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年第55卷第5期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27.3%,是普通人群的近两倍。

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生活受限、疾病反复发作,容易诱发情绪低落。

而情绪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有专家形象地比喻:身体是一座房子,心理是那根梁,梁断了,房子也塌了。

“抑郁症?那不是神经病嘛?”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和误解。

很多患者因为怕被贴上“精神有问题”的标签,不愿就医,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导致病情越拖越重。

有位来自广东的女大学生林某,在大学期间因人际交往困难和学业压力出现抑郁症状,但她始终没有就医。直到一次自残事件后才被紧急送医。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疯子,我只是太累了。”

心理疾病不是“软弱”,更不是“装的”。它和感冒一样,是需要治疗的医学问题。

医学界早已将抑郁症列为“可诊断、可治疗”的精神障碍,越早干预,治愈率越高。

首先,要像关心身体一样关心心理。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就像体检一样重要

不少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已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老百姓可以主动前往咨询。

其次,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每天适当运动30分钟、保证7小时睡眠、规律饮食、保持社交,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是真正降低抑郁风险的“黄金法则”。

再次,学会情绪表达和心理疏导。碰到困难时,找朋友聊聊、写日记、画画、听音乐,都是释放情绪的良方。

“闷声憋大事”,在心理健康上绝对不是美德。

还有一点很重要:家属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最大的“良药”

一位成功康复的青年患者曾说:“我最幸运的,是当我最难受的时候,家人没有嫌我‘矫情’,而是陪着我熬过来了。”

医生的职责,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呼吁社会对健康的全面理解。

心理问题并非“另类”,而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全民挑战”

抑郁症不是终点,而是转弯的起点。

只要社会给予足够的理解、支持和科学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当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心理健康,这场“情绪风暴”才不会肆虐每一个普通人。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2.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年第55卷第5期,题目《糖尿病与抑郁症共病机制研究》.

3.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城市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实证研究报告》,2021年.

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2022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