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如何应对疫情防控中“输入+本土”的双重挑战,是疾控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就北京的传染病防控形势、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蚊媒疾病应对等话题进行深入对话。
北京市疾控中心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办了第六届全球健康北京论坛。今年的论坛主题聚焦“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与应对”。
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如何应对疫情防控中“输入+本土”的双重挑战,是疾控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就北京的传染病防控形势、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蚊媒疾病应对等话题进行深入对话。
传染病防控面临输入与本土的叠加风险
新京报:今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在服贸会上举办了全球健康北京论坛,邀请专家分享经验。作为超大城市,北京的公共卫生特点是怎样的?
王全意:北京是一座超大城市,人口密度、经济活跃度与生态关联性,都给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增加难度。北京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形势,既包含全球超大城市的共性挑战,也存在鲜明的地域特征,需从多维度精准识别风险内核。
新京报: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王全意: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是输入与本土的风险叠加。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面临新发突发传染病输入的高风险,同时本土传染病防控也存在诸多挑战,形成“输入+本土”双重压力。
从疾病输入的角度,北京国际往来密切,境外传染病也容易随着人流入境。自2009年以来,北京先后报告了亚洲首例黄热病病例和亚洲首例裂谷热病例,以及全国首例猕猴疱疹病毒感染病例。
在本土传染病方面,北京市重大传染病主要包括肺结核、艾滋病和HIV感染者、乙肝和丙肝,其中肺结核报告病例数最多。肺结核报告病例逐年下降,艾滋病和HIV感染者报告病例数2015年后开始下降,急性乙肝发病已连续九年维持在1/10万以下,丙肝在2022年前持续下降,2023-2024年报告病例数出现小幅上升,可能是加强监测报告的结果。性传播疾病领域,近5年梅毒呈波动上升,其他疾病报告数均呈下降趋势。
将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早期监测体系
新京报:应对当下复杂公共卫生形势的策略是什么?
王全意:公共卫生防控以“保障城市安全”为核心。疾控中心从政策体系、监测预警、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构建“平急(战)结合、医防协同、智慧高效”的安全屏障。
新京报:对于传染病从境外输入的风险,如何做到及时监测预警?
王全意:监测预警是公共卫生防控的“前哨”,我们构建了多层次智慧监测体系,包括搭建新发传染病防控一体化智慧平台,成立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和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与病原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2023年起,我们搭建“全球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实时监测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发布的10种新发突发传染病信息,结合海关检疫结果、全球航班量数据,运用预警算法实现疫情态势动态感知,及早研判。
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早期识别污水监测技术体系和动物监测技术体系。
新京报:你刚刚提到北京本土的传染病,对这些疾病如何开展防控?
王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我们采取“分类施策、精准防控”策略,确保疫情总体平稳可控。
2012年起,北京陆续在全国范围较早推行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相关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人群感染率为0.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治疗1年以上的病人病毒完全抑制率升至99.2%,超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防、治、管”三位一体的结核病服务体系,肺结核疫情稳步下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我们开发融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的新风险物质靶向和非靶向检测平台,结合大数据检索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风险物质的精准、高通量识别。
蚊媒传染病风险正在凸显
新京报:今年南方地区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让大家对病媒疾病的关注度提高了,有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等因素将令未来病媒疾病的防控趋势更加严峻,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全意:病媒疾病的风险正在凸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均由伊蚊传播,受人口流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伊蚊传染病的传播加速了。截至2024年,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一种以上伊蚊传播传染病的本地传播,超过40亿人面临传播风险。此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亚洲及我国呈快速扩散趋势,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新京报:北京比较重要的蚊媒生物有哪些?白纹伊蚊的密度是什么水平?
王全意:北京市监测到的蚊虫主要包括三属五种,包括库蚊属、伊蚊属和按蚊属。在捕获的蚊种中,淡色库蚊是优势蚊种,也捕获到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蚊种。
淡色库蚊在含有机物较多的积水(如污浊的死水、沟渠等)均可孳生,是市区人居环境最常见的蚊种,成虫可传播班氏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带喙库蚊在水池、鱼塘及水沟孳生,成蚊在黄昏活动,是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通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疾病,人们对白纹伊蚊比较熟悉了。白纹伊蚊又叫“花蚊子”,在所有蚊种中咬人最狠,也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疾病。
新京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在北京都没有发生过规模性的传播,但面对城市环境中存在这些蚊媒生物的现状,要如何降低可能的疫情风险?
王全意:蚊子可以传播多种疾病,是我们需要始终关注的病媒生物。北京的气候相比于南方地区,虽然夏季较为短暂,降雨相对较少,但国际往来依旧伴随疾病输入的风险。从疾控部门的角度,我们对蚊子保持密切的监测,随时掌握蚊子在城市中生存活动的情况。在处置方面,疾控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让市民认识到蚊子的危害,发动全民灭蚊防蚊。
2023年起,我们搭建“全球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实时监测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发布的10种新发突发传染病信息,结合海关检疫结果、全球航班量数据,运用预警算法实现疫情态势动态感知,及早研判。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