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2月,上汽集团官宣了与华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合作。但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上汽还是华为,对于此次合作都没有再透露更多的消息,一时让外界猜测颇多。
今年2月,上汽集团官宣了与华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合作。但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上汽还是华为,对于此次合作都没有再透露更多的消息,一时让外界猜测颇多。
但不管怎样,一个是汽车行业的老大哥,一个是智能化领域的领头羊,强强联手自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更何况,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上汽广为人知的“灵魂论”,让华为一直远离上汽的视线,此次如何转折,也让人充满期待。
按照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这听上去与华为此前“各界”合作模式的差别并不大。
但这只是序幕,上汽对此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布局。
上汽集团将此次合作定义为上汽的“第二次合资”,“同行合作是借鉴,跨行业的合作是革命”,上汽想借此契机,来一场彻底的大变革。
那么,这场全新的大变革将会从哪里开始,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这不仅于合作双方,于整个汽车行业,都是一个全新的议题。
3月31日,华为发布2024年年度财报,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总营收263.53亿元,增速为474.4%,并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这也成为华为财报中的最大亮点。
这一成绩远超余承东此前“2025年盈利”的预期。在外界看来,华为通过技术生态的持续深耕以及与车企深度绑定,汽车业务已经迈入正向循环阶段。
而在车企的角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搭上华为的这辆快车,借势华为的智能,也成为车企品牌向上、以智能化打造差异化,乃至打造营销话题的最优解。
上汽选择这样的时间节点与华为合作,很难不让外界觉得上汽有蹭华为流量的嫌疑。但作为一家有70年的造车底蕴、服务过1个亿车主的车企老大哥,它的每一步决策,绝非仅仅是眼前的短期利益。
对于当年的灵魂论,上汽老领导表示当年上汽一穷二白,没有自己的电子电气架构。如果那个时候就采取了华为的方案,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零束和自己的电子电气架构。与华为合作的前提,是至少要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再说。
时至今日,零束推出的“银河全栈3.0解决方案”已实现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与SOA软件平台的深度融合,支持L3级自动驾驶量产,并完成城市NOA的工程验证。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上汽智驾从demo到规模落地的实质性跨越。
零束只是上汽诸多整车零部件企业之一。上汽引以为傲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研发、销售及后市场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围绕智能化与新能源,上汽正在加快与产业链上下游和关键环节的资源整合、耦合互补。
不仅要谋当下,还要计深远。这是当时选择不与华为合作的原因,但世易时移,如今也恰好是选择与华为合作的原因。
不同于其他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上汽保留了对电子电气架构、品牌定义的核心控制权,带着研发、制造、供应链、交付全链条能力,同时借助华为的智能化能力,加速商业化落地。
很显然,上汽是带着嫁妆和资源来找华为的。这种全链条协同共创的模式,也为行业提供了主机厂与科技巨头合作的新范式。
当然,新产品只是开胃菜,是合作的结果之一,上汽看重的,或者说华为能赋能上汽的,还有产品背后更多的东西。
无论从哪方面看,华为都是一家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其全球竞争力与持续创新力,一直是全球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通过30余年实践,华为体系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流程驱动、持续进化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哲学。
比如其基于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的规划和开发管理体系IPD,和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流程IPMS。IPMS以消费者为中心,聚焦产品上市前端到各环节,规范全流程市场整体操盘管理,与IPD流程形成互锁。这涉及企业的开发、决策和组织运作方方面面。
当然,IPD和IPMS是一个动态、持续优化、不断变革的过程,最后以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这奠定了华为成为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但这套管理体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华为几经生死,所有的经验来源都是实战硬仗,这也造就了他们对流程、节奏、交付的极致要求。而这就是上汽最希望能为我所用的地方。
在以前很长时间里,车企的产品定义并不由用户决定,而是研发决定。尤其是合资公司,基本就是从外资方搬过来的,与真实的市场需求相去甚远。在流程上,产品定义常常是阶段分工,逐层推进。研发交付与销售脱节,研发只会关注是否按时交付、满足流程需求,是否低成本,没有人在意是否卖得好、智能化程度是否高。
而销售的任务,也不是考虑如何鼓励经销商提升销量,而是在批售给多家经销商后,自己的任务也结束了。终端用户的反馈如何,真实需求是什么,销售其实也并不清楚。
这不仅仅是上汽的问题,所有合资车企,基本上都面临同样问题。这也是在如今快速的市场变革中,合资变得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上汽需要重新对战略落地进行布局。首先上汽让自己最好最年轻的干部,到华为项目当中学习如何将IPD和IPMS等流程落实到项目中,以及搞清楚销售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发现事情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生搬硬套华为的模式,而是去深度理解对方的IPD和IPMS两大核心体系,推动上汽组织调整,从最基础的产品定义开始打造全新的逻辑和机制。最终目标是以最高的效率,让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能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在商业化上取得最大成功 。
基于华为IPD和IPMS的互锁流程,上汽将包括产品规划、工程研发和营销等等所有部门的团队全部拉通,同步介入产品开发,组织共创,实现“握手”与“互锁”。真正将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成公司运营的核心和指导思想。
这套全新的体系,不仅适用于上汽当下的业务,未来还将复制到商用车板块。
毋庸置疑,上汽很想一直赢,不仅仅是赢在过去和当下,还有未来。
从今年年初开始,在智能化赛道上,全民智驾、智能平权成为各大车企和供应商的角力焦点。作为国内最早开启智能化布局的主流车企之一,上汽并没有随大流加入这波营销混战中,且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
事实上,上汽很清楚,如果一味地追随头部是没有未来的。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头部会向未来进发,上汽要在延长线上提前布局,其中的关键是面向未来的战略一定要正确。
所以无论是自研布局还是与华为的合作,现阶段上汽的落脚点都是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
虽然是非常浅显易懂的文字和道理,但这背后,是对上汽整车系统协同、数据的全面打通,软硬件冗余优化、主被动安全打通,乃至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能力的综合考验。
2022年上汽 推出零束银河全栈1.0,将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为“域集中”架构,让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成为了可能。未来全栈4.0解决方案,将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等。
除了零束,上汽还是Momenta最大的股东。智己发布的IM AD3.0 辅助驾驶系统就是与Momenta联手打造的。
与华为的合作共创,双方不仅将在智能技术上实现创新和迭代,还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在大众化市场的覆盖普及。
除此之外,上汽还在布局自己的智能底盘、车云通信、算法融合、电气系统、金融和保险系统的协同开发。这其中也包含上汽对未来整车智能化和出行生活的深度思考。而与华为的合作,也将从另一个层面来验证,上汽这场面向未来的的智能战略布局,是否真正在延长线上精准卡位。
车企之间智能化的竞争并不是各种技术概念的叠加,归根结底还是可以安全稳定地、规模化、高效地交付和运营,让用户体验更好 。
未来十年内,80%左右的产品将实现全自动驾驶,智能平权将不再会成为议题,而是购买一种服务,如同马路上的共享单车。这一天到来之后,车企对产品的定义和逻辑将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用户对车有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速度,一种是越野。消费者会为个性化买单,不仅硬件个性化,同时还有软件个性化,来满足他的生活方式。而自动驾驶会让出行生活更愉悦。
届时,在汽车产品上同时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解放,将成为上汽的另一个关键战略。
来源:车云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