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不断深化,还需破壁垒、立标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3:43 1

摘要:在四川泸州,市民可以在“绿芽积分”微信小程序上用碳积分兑换电饭锅、太阳伞、洗发水、棉柔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在上海,乘坐地铁的市民能将减排的碳积分兑换成数字人民币。在湖北,武汉碳普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最高的个人账户减排量为1357137克,已经全部兑

在四川泸州,市民可以在“绿芽积分”微信小程序上用碳积分兑换电饭锅、太阳伞、洗发水、棉柔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在上海,乘坐地铁的市民能将减排的碳积分兑换成数字人民币。在湖北,武汉碳普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最高的个人账户减排量为1357137克,已经全部兑付积分……

近年来,全国各地搭建碳普惠平台、建立碳普惠机制、扩大碳普惠场景,逐步实现碳积分真能当钱花的愿景。碳普惠正将宏大的“双碳”战略目标,转化为市民可感知、可参与、可获益的日常生活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看来,碳普惠机制的建立已经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局部试点,到如今多点开花、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过,当前我国各地碳普惠实践在核算方法、平台建设、交易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统一适用的减排量核算标准。

要推动碳普惠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保障碳普惠体系的高效运行,从政策层面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扩展低碳场景,加快个人碳足迹、碳账户建设都需要技术做支撑,当前相关技术是否有短板,需如何突破?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近日专访蓝虹。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各地碳普惠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请介绍一下碳普惠机制的发展现状?

蓝虹:从发展阶段上看,碳普惠机制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局部试点,到如今多点开花、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更多是个别城市的探索性试点,比如通过共享单车、公交出行等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积分”。

近几年,碳普惠机制正在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和平台体系,不仅覆盖的低碳行为更全面,还开始与绿色金融、商业消费和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紧密结合。例如,一些地区将碳积分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挂钩,让个人和家庭在低碳生活中获得切实的金融支持;还有的地方把碳积分与公共服务相联动,比如碳积分可以兑换社区服务、文体活动优惠券等,让公众真正体会到“低碳有价值、减排有收益”。

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部地区依托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优势,探索出比较成熟的碳普惠体系,平台化程度较高,参与人群也很广泛。中部地区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公共交通体系,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碳普惠模式。西部地区则更多探索如何将碳普惠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既能推动低碳生活,也能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的能力。

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碳普惠机制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过去主要是个人层面的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如今已经延伸到社区、园区、校园等集体空间,未来还可能进一步与生产端的绿色转型相衔接。二是碳普惠的“连接性”更强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积分记录,而是逐渐与碳市场、绿色金融和绿色消费场景互联互通,进入了更广泛的碳价值流通体系。三是碳普惠的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数字化平台的设计,碳普惠不仅记录了行为,还通过积分兑换、权益激励、低碳文化传播等方式,让公众更愿意参与、更能坚持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环境报:据您观察和研究,当前各地碳普惠发展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蓝虹:碳普惠作为推动公众参与碳中和的创新机制,近年来确实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地的实践从早期的“概念试点”进入“模式创新”和“深度运营”的新阶段。

一是平台化与数字化集成。早期的碳普惠活动往往是孤立的,比如只是某个共享单车或银行APP单独采取的行动。而现在则是省级、市级统一平台的崛起。代表案例有深圳的“碳普惠”、北京的“绿色生活季”、上海的“碳普惠”平台等。

以上海市为例,其碳普惠平台今年6月运营后,试运营期间就有13万名市民体验,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这些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接入了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等海量场景。上海市平台涵盖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等4种绿色出行场景,市民授权后,平台会自动记录减排量,操作方便。市民用一个账号,就能把日常生活中所有分散的低碳行为自动记录、整合起来,统一转化为碳积分。而且碳积分能兑换数字人民币、商品优惠券等。

二是与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特色深度融合,探索出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路径。例如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省赣州市等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将当地的林业碳汇、守护古树名木、保护湿地等生态保护行为开发成碳普惠项目。市民或游客可以通过认购碳汇、参与生态游等方式获得碳积分,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而广东省是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接入省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工厂、企业等控排主体可以购买来自公众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这就为碳积分创造了真实的、来自市场的价值,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商业闭环。苏州市的碳普惠机制纳入了中小项目减排量认证,浙江省衢州市、湖州市等地探索将“个人碳账户”与绿色金融服务挂钩,银行根据个人碳账户的积分等级,提供更高的信用额度、更低的贷款利率或更优惠的理财产品。南昌市打造了全国首个以高质量碳信用为核心的“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焦市政公用、农业等基础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量身定制减排方法学,实现碳普惠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三是从单个地区各自发展走向了区域协同。例如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积极推动碳普惠规则的互认互通。这意味着在上海市产生的碳积分,未来可以在杭州市、南京市使用,这对于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激发规模化的减排潜力意义重大。

中国环境报:推动碳普惠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保障碳普惠体系的高效运行,从政策层面需解决哪些问题?

蓝虹:一是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标准体系。当前,我国各地碳普惠实践在核算方法、平台建设、交易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统一适用的减排量核算标准,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指南,推动制定统一的碳减排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等。根据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将建成以全国强制性碳交易市场为主体、自愿碳减排市场和碳普惠交易为补充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标准,提升碳普惠减排成果的可计量性、规范性与可比性,促进碳普惠与其他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二是需要促进碳普惠与碳市场以及绿色金融的协同。碳普惠目前与碳市场、绿色金融的协同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碳普惠价值的有效市场转换,所以,需要探索将碳市场与碳普惠融合,打通碳普惠与碳市场的通道,使碳普惠减排量能够在碳市场中得到有效利用。还应推动碳普惠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将居民、中小微企业的碳普惠记录纳入绿色征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将碳积分纳入绿色信贷参考指标,支持保险、基金等机构基于碳普惠数据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为碳普惠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

中国环境报:扩展低碳场景,加快个人碳足迹、碳账户建设都需要技术做支撑,当前相关技术是否有短板,需如何突破?

蓝虹:扩展低碳场景、加快个人碳足迹和碳账户建设,确实高度依赖技术支撑。目前主要存在三块短板:一是数据碎片化,出行、用电、消费等数据分散在交通、电网、电商、支付等各平台,存在标准和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导致碳排放因子库更新慢、模型精度低。

二是隐私与合规问题,个人行为数据高度敏感,现有的“可验证计算”“联邦学习”方案在成本、性能、合规性之间尚未形成成熟商业化路径。

三是边缘场景缺位:县域、农村及小微商户缺乏低成本、低功耗的碳计量终端,导致“最后一公里”数据断档。

所以一是需要由国家碳排放因子库牵头,制定统一数据字典和API标准;地方通过区块链存证、隐私计算(MPC/TEE)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既打通壁垒又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

二是需要推广带国密算法的超低功耗NB-IoT计量表、车载OBD盒子,实现县域公交、农村屋顶光伏、小型农机作业等场景的自动采集。

三是鼓励高校、企业共享碳足迹计算引擎。

四是将碳排放因子动态更新、个人碳账户跨链互认、隐私计算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