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典悟理问人生 (杨水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2:03 1

摘要:书籍,人生不可或缺的读物(纵然网络电子席卷,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阅读),人类进步的阶梯。她是人们走向大千世界的桥梁,也是人们开阔视野的明灯;她是与圣哲先贤的穿越对话,也是文化文明的薪火传承;她是连接古往今来的文字链条,也是探索未知的隧道开掘;她是播撒知识的春风化

借典悟理问人生

——读方遒先生新作《拥抱经典》

杨水河

书籍,人生不可或缺的读物(纵然网络电子席卷,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阅读),人类进步的阶梯。她是人们走向大千世界的桥梁,也是人们开阔视野的明灯;她是与圣哲先贤的穿越对话,也是文化文明的薪火传承;她是连接古往今来的文字链条,也是探索未知的隧道开掘;她是播撒知识的春风化雨,也是繁衍“子嗣”的伟大“母亲”。阅读的收获,名著的催生——这就是方遒先生继《走马古道》之后,躬耕入囊的又一力作、新作《拥抱经典》(线装书局2025年3月出版)。

无限风光在“巅”峰。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应该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没有争议的巅峰,尤其是《红楼梦》。星辰日月的不朽印证,代代读者的喜不释手,大概是最好的回答。要“走”就“走”满载着历史硝烟而又最崎岖最险峻、连接起二京帝都(洛阳与长安)、翻越崤山的那条千年荒路——《走马古道》;要读就读中国古代文学森林里的扛鼎名作。这就有了从巅峰之作中、坠地问世的书中之书——《拥抱经典》。

包括名著经典在内的、林林总总的小说王国里,其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何谓?无不是从其或袖珍轻骑、或长篇重装的故事中,是否走出了独具个性、血肉丰满的一个个、只属于“这一个”而非其他的各色“人物”。接着才是活灵活现、足以引人入胜的千般“情节”,以及“人物”朝夕相处、生活其中的典型“环境”(社会或时代状况)。所谓名著经典,不过是作者们较成功地塑造或刻画出了或多或少、具有鲜明个性与时代特色的“人物”群像。读者可以忘掉小说里的多个其他,唯独忘不掉的便是生生“人物”。

深谙文学之道、熟知小说之要的方遒先生,之所以不顾阅读之累,不舍冥思之困,不避著作之辛而“拥抱经典”,探讨名著,或许首先是此间蕴藏丰富,宝山般的巅峰诱惑住了他。而且最不乏缺的便是一大群鲜活生生、迥异分明、琳琅满目的各等“人物”。拥典是为了借典;读典是为了用典;探往是为了明理;览古是为了知今。因为他深深关注与不愿回避的,是人生这样一道再没有比此更宏阔、更严峻的至大命题。

“人物”有张王李赵、汉晋宋明,但说到底都是生命只有一次、谁也离不开饱腹暖身、赤条条来去、带不走寸草微叶的人。故而在方遒先生的善思慧目中,在《拥抱经典》的字里行间,在这部书中之书的自始至终,时时跳跃和处处闪烁的无不是一个个“人”或“人物”。他们不分大小,无论穷富,正反无别,更不关尊贵显赫与卑微低贱。在这里,他们都是著者排兵的车卒,布阵的棋子;是方遒先生挥之而来,呼之即去,充当《拥抱经典》这台整机里的或梁柱、骨架,或螺栓、螺母。作者拿他们以“人”引“事”(情节或故事),以“事”印“人”,借“人”鉴“世”,由“事”明“理”。所以就有了皇帝、国相、将帅、军师、寨主、武士、神魔、人妖、公子哥,小姐身……也有了穷汉、贫妇、船家、智婆、马夫、奶娘、贩夫、走卒、小人、帮凶 ……有了许许多多扭住人性不放的支撑与注脚;有了这样那样事异理同的映照与印证。

开卷经典,群星盈目。芸芸众人杂等沿着“情节”之径,或款步姗姗,或天降神使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被路熟驾轻的方遒先生,待之如指间佛珠般的、要么轻轻捻来,要么悄悄滑去,择而选之地或释性(人性)、或喻理(哲理),使他们对号入座,各得其所,为我所驱,任吾所用。

《杀人有道》里的一个“杀”字,“杀”出了三位异同有别勇刚壮士。倒拔杨柳之鲁提辖(鲁智深),不仅力大无比,而且心善如佛。路见不平,把拳相向。他看不得弱困遭欺,他忍不得霸道恶行。本想教训教训那无赖屠户,不成想三拳两脚却要了镇关西那厮的命。一位除恶斗霸、正义人间、顶天立地之无畏汉子,莫不令人称快。这是位勇善无私、照彻寰宇的真英雄。

敢饮十八碗的武松,勇闯景阳冈,猛虎毙其拳,好生厉害!为兄长之冤,他怒杀奸夫淫妇,哀祭亡灵,报了雪恨深仇,不愧武门勇武之后。又遇自己遭陷,血溅鸳鸯楼,连杀张都监、蒋门神、张团练等十几人。怒杀西门庆、潘金莲,冤有头、债有主,情理之中。再杀陷害自己的仇人张都监、蒋门神、张团练,荡平恶魔,令奸者胆战,赢世人称赞。可连他们的夫人、亲随、丫环、奶娘、儿女、马夫等,十几条人命统统杀无赦,全成了武二爷的刀下之鬼,掀翻了孟州城似的,是不是杀昏了头,急红了眼,又为何?

打虎,为民除害;杀奸,报盈腹血恨;“刃凶”,灭了为非作歹之徒,平了心头恶气。而鸳鸯楼上下里外那十几条无辜的人命呢?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一遇娘子被戏之辱(高俅胡作非为);二遇遭陷(误入白虎堂献刀)之害;三遇暗算(陆虞候密谋放火烧死林冲)之灾;四遇被嫉(梁山伯寨主王伦)之愤。万般无奈之时,一反(怒将陆谦剖腹剜心)二斩(王伦),终上梁山,入伙绿林,“自毁前程”。忠心官府、胆弱怕事、一忍再忍之林教头,竟也连连手起刀落,频频大开杀戒。

三条汉子,三位英雄,嫉恶如仇,杀同人异:鲁智深,义杀;武松,滥杀;林冲,逼杀。缘何?性格使然。

林冲

或起于山林草莽、或长于胆大包天、或为官名显的几多英雄,被不屑、受诟病、得蒙尘,是不是他们四肢发达、武艺了得,而聪明不足呢?《拥抱经典》里,有专章论及聪明甚至聪明绝顶的,这般人物之命运又如何呢?依然是性格决定悲喜,因为性格即命运。下文的两位不谓不聪明者,最终都栽在了更为聪明的曹操手里。

许攸

一是智多谋高之幕僚许攸。许攸本为袁绍麾下谋士,可被用人多疑的袁绍逼到了曹操营内,即官渡之战于曹缺粮断食、兵败不测的危难之时。许攸首先献计勇夺袁绍富存粮草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使得人众势优的袁绍大败官渡,丢盔卸甲,落荒而逃。接着许攸再献良策:水攻冀城(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曹操又大获全胜。两献双计,助曹一统北方,可谓屡建奇功,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居功至伟的许攸,因而“志得”的盛不下了,“意也满”得四溢不止了,把谁也放不到眼里了,连曹操的谦让与容忍,他也当真的了。他哪知曹操极善“借刀”。遇上个帐前将军许褚,出生入死、舍命打天下的三军将帅,怎怕你个只会嘴上功夫的帐下幕僚。因入城门时一言不合,便挥剑刺来,致许大军师应声倒地,一命呜呼。人不怕聪明,也不怕本事过人,就怕骄,就怕狂,就怕膨胀得连自己都“装”进去了。

二是杨修,行军主薄,笔墨小吏,人却聪明得不行不行,犹如曹操肚子里的蛔虫。犯忌了多次:一回是“鸡肋”说。在曹操进攻刘备的争夺战中,远师奔袭,胶着旷日,欲战不胜,欲罢不甘。杨主薄戏之为“鸡肋”,戳住了魏王无不纠结的痛处,曹操心里能舒服吗?还有他的“阔”字说(曹操题字花园门楣为“活”字,杨修说“活”字外加一“门”,便为“阔”)。另有他的“一人一口酥”说(曹操在给塞北奉送的特产酥的盒子上写下“一盒酥”),擅自将酥给众人分而食之。更要命的是,杨修自作聪明地掺乎到曹操王位继承的家事里来了,岂不是找死?曹操恼怒得随便找个理由斩了他,易如反掌。

大概聪明也分小与大,也分青涩与老辣。刘备应属于后者。大聪明的人是干大事的。魏蜀吴三国,论实力,论地盘,论穷富,只有蜀之刘备最弱,最不堪。与其说刘备煞有其事地北征或南伐,不如说是北逃南藏,是寄人篱下,给人家打工,连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到处跟人家借,借到手后,能否站得住,不知道。占住了又赖着不想还。所以,留下了不啻嘲笑般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其实刘备暗里却有大聪明的算计。虽名微位低,人弱势单,身边除了关羽、张飞哼哈二将,基本是有帅无兵、有将无卒的光杆司令。可刘备会示弱,会蛰伏,会哭诉,会掰扯,会忽悠,会懵人。以讨伐袁术为名,竟从魏王手里要来了五万兵马,这才名正言顺地拉起了队伍。须知,刘备不是去捉拿袁术,而是继续出逃,糊弄点资本,去拼打自己的“刘氏公司”了。

刘备有两下子吧?看清楚,这些都只是人家的小试牛刀,还远不是刘备的最拿手的看家本事。刘备的所谓不乏老辣的大聪明,是拿“刘”说事。皇帝(汉献帝)还称人家皇叔哩。还有比当今圣上皇帝更正統的吗?既然是皇叔,那就更懂得旗帜的份量。因为旗帜是召唤,旗帜是统帅,旗帜是方向,旗帜是人心,旗帜是生产力。只要有了足以号召天下、呼风唤雨的旗帜,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地盘有什么可怕的。

人家刘皇叔舍去其他,只打出“匡扶汉室”的猎猎大旗,还不够吗?尽管皇叔最瘦,最弱,最穷,最不济。可聪明无人能及的诸葛孔明,没有看好兵强马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没看上雄踞江东富庶之地的孙权。而是感动于刘皇叔三顾茅庐,为其隆中纵论、擘划天下大势、大计之后,不仅羽扇纶巾地为刘主出谋划策,而且辅佐其夺益州,向江峡,取成都,平西南,分天下,立刘蜀,扶后主。六出祁山未捷,累死阵前帐中,病死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放着魏吴两家的轻车不坐,熟路不走,高官不当,厚禄不取之诸葛孔明,忠心耿耿地跟着遭罪受难的刘备,何以如此至此?因为自己跟的是皇叔,至死不渝的大业是汉室。这难道不是旗帜的力量?不是刘备的大聪明而为?毋庸说诸葛亮向刘之心之力至死不易,就是《三国演义》之著者吴承恩的笔下,洋洋洒洒、浓墨恣肆的,难道不是一部恢弘高昂的“拥刘演义”吗?

先生方遒《拥抱经典》拥来的《聪明二三事》,道出了聪明的大小、得失与真谛。

人性左右着人生,人生充满着选择。接着看《唐僧的队伍》《人生的选择》。为实现西天取经的宏大目标,如来受观音菩萨委派,一番不无认真的考察后,组建了来自东土的这支精干(只有领队兼专家唐僧、护卫悟空、帮办八戒、后勤沙和尚四人)、未必年轻却专业对口轻骑队伍。

这支队伍排除万难的实力如何?

亦强:胸怀天下、慈悲为怀的大师与专家;武艺高强、高得能七十二变,打遍天下无敌手、不输陆、海军特战队的行者悟空;山吃海喝、马大人高大力士般的二师兄八戒;兢兢业业、能吃大苦耐大劳的后勤主管沙和尚。文武双全,冲锋陷阵与联勤补给无虞。

亦弱:不是一般的弱。有大师且专家,却有眼无珠,不辩敌我,除了抱紧经书、吃斋念佛以外,胆小怕事,每遇困难便乱了方阵,束手无策,甚至躺平待毙。这样的领头羊如何作为?与其说是领头羊,倒不如说是待宰的羔羊。弄不好要将熊熊一窝呢?

大师兄悟空,能则能也,强则强也,可怀才不遇,常遭处罚,动不动还被赶走,甚至开除“队籍”。

二师兄八戒,扛着个既能御敌又能进攻的“重武器”。可人不正派:贪吃懒做又好色,遇到个妖女,眼直腿僵走不动了。还爱搬弄是非,好打小报告,闹不团结。

负重挑担的沙和尚,不怕吃苦却无主见,墙头草似的,东倒又西倒都会,难以独挡一面。

就是这样一支名强实弱的队而伍之,却也承命负重地西行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啦啦啦啦啦……”

竟是这样一支前途未卜的队伍,跋涉千山万水,战胜艰辛险阻,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不辱使命,大功告成。看来世间之事、难事,队伍不强不怕,能力不足不怕,犯了错误不怕,一时的不团结也不怕。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初心的矢志不改,坚持的始终不渝,意志的坚定不移,遇险的九折而不挠。

选择历练着人生,也决定着人生。

孙悟空加入取经队伍,是组织派遣加个人选择。一是他符合条件(能七十二变并云筋斗等),取经途中需要具有十八般武艺高强的特战队员,他最合适。二是孙悟空本人向往修得正果,欲赎罪(撒野大闹天宫,被观音菩萨贬至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立功。这样就进了取经队伍,且戴上了无法摆脱的紧箍咒,被唐僧牢牢地拿捏住了。

前路漫漫,西行迢迢。妖魔拦道,祸难无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操心,受累,还不被理解。动不动就逼着卷铺盖走人,都被赶走两次了。招回来了,还是不相信,像摘不掉帽子的右派分子一样。往后还不知什么时候又要被赶。本也为妖身般自由的悟空,放着花果山水帘洞那众星捧月、富贵荣华、轻松自在的猴王不当,跑来受这等既累且险又不讨好的罪,图个啥?

人生或许往往如此这般:安逸轻松的每每不喜欢,喜欢不止的常常却是非安逸不轻松,甚至是负重遭罪,弄不好连性命还要搭上。顺水漂流、躺平不起、装睡不醒最轻松。可人生是站着的,醒着的,不是躺着的,梦里的,那是“躺生”,“梦生”,而不是人生。这就不难理解于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至暗年代里,一个个、一群群有理想、有主义的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放弃富贵的家庭,告别显赫的荣华,放着少爷、小姐不做,而背叛出身,亲情不顾,烧掉地契,周济贫苦,投身革命,义无反顾。

选择也会使人生大相迳庭。

选择有时也是为了冲出牢笼,奔向自由,为自己活着。如《贾宝玉的绝望》。生于官宦世家、皇妃(贾元春)近旁、衔玉而诞的宝二爷,却不屑科举,厌倦功名,为此曾被其父贾政暴打相胁。但被老夫人捧在掌上、视为“家宝”命根子般的宝玉,却一意孤行,不思改诲,“顽劣无度”。

宝玉本是个喜欢厮混在女儿国里的情种。整日间出入厅堂、花园(贾府的大观园),被十二金钗围着。他乐的是与姐妹们赏梅饮茶,咏诗填词,好不快活。他钟情的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林妹妹(黛玉),夜思日伴,形影不离。林妹妹一句要远走的戏言,竟把宝二爷吓得满脸涨红,卧病难起,不醒人事。也把祖母吓了个半死。

宝玉一生一世恋的是黛玉,爱的是比命还要紧的林妹,非黛不娶。可做主的老夫人却硬要把精明世故、身壮能干的薛宝钗塞给他。拉郎配,续香火,旺家业,福门第。当洞房花烛夜、宝玉掀开新娘盖头、顿时傻了之时,父母之命如山、已知木已成舟、万无良策的新郎,就已经绝望得心如死灰了。

大概宝玉也懂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只为林妹妹,一切皆可抛。命且不惜,红尘何恋。情薄似纸,吾如蚁卵,贾府之兴衰起落,与我何干?宝玉决绝无望,决心已定,唯有登天仙界,或奔赴黄泉,才能与心里至爱的林妹妹花前月下,长厢厮守,生死不易到海枯石烂的永远又永远。因而“不自由,毋宁死!”

为自己,为自由,为所爱,为相依,红尘可抛,命不足惜——非人生所驱、人性所致,又是什么呢?

诸如上文提及的、直击人性人生之评说,之于《拥抱经典》,并不鲜见,可谓连篇累牍,俯拾皆是,无需拙言冗赘。

书评之类的著作,著不易,详读难。一忌学究式、掉书袋般的评头论足。亦步亦趋,考证充篇,考据盈目。苦涩干巴,味同嚼蜡,卒读不忍。二忌从抽象理论到理论抽象。概念堆砌,生涩拗口,用概念套内容,如同填空注解。有骨架,无软肋,尽筋脉,少血肉。读者如坠云山雾海,糊里糊涂,不知所云。

作家方遒先生少来博览群书,如电脑般的胸中,存贮丰盈,文学功底深厚,或创作或评论,皆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仅以驾驭语言为例说来,就极具特色:句子短促简练,准确通俗,明白如话,老辣筋道,耐人寻味。严肃郑重中不乏诙谐幽默,工整对仗里雅俗相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亦文亦白,亦庄亦谐。作者既娴熟创作之道,还善于把评说当成故事讲。虽然评著不属故事,但作者却抓住故事,不离故事。尽管如说书般的这故事,没有鼓板叮当声声,也没有琴弦和鸣悦耳,可当过教书先生、摸透读者兴趣的方遒君,依然把并非纯粹故事的“故事”,讲得有滋有味,畅游佳境一般。寓“理”于“事”(故事),由“事”(故事)见“人”(人物),“理”从“事”(故事)出,“人”“事”互映,相得益彰。

经典经典,非同一般。历久弥新,道说不完。方遒先生敢于拥抱,收获满满。可喜可贺,可佩可赞。笔者自知才疏学浅,功夫缺欠,无胆拥抱经典,只敢拥抱《拥抱经典》。共鸣之时禁不住勉力拙篇。

作者简介: 杨水河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 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 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 三等奖 。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 洛阳市图书馆 、 三门峡市 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来源:赤子匹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