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太极是刘备一样性格的领袖;在《清史稿》上记录他“哭”、“痛哭”、“愀然泪下”等哭泣场景不下10次。他也能放低姿态礼贤下士,对待范文程不次于刘备对诸葛亮,对孔有德胜过刘备对张松。
皇太极是刘备一样性格的领袖;在《清史稿》上记录他“哭”、“痛哭”、“愀然泪下”等哭泣场景不下10次。他也能放低姿态礼贤下士,对待范文程不次于刘备对诸葛亮,对孔有德胜过刘备对张松。
在他的推动下,满人与蒙古人组成同盟,宛若吴、蜀。这个同盟将在之后200余年吸血汉人,直至辛亥革命。
毛文龙是曹操一样的男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形容极为妥当。
他同样只需朝廷给一个名分,就敢带一百多残兵深入敌后,还成功组建了一个商业和军事相辅相成的集团,贸易和情报网达到后金境内、朝鲜、日本乃至泰国,成为后金的心腹大患。
他的跋扈也不次于曹操。
对朝鲜,他盛气凌人,大肆勒索,以海外监督自居,宛若“第二天子”,《李朝实录》中所载朝鲜对文龙怨恨之言比比皆是。
对明朝,他也不是事事遵从。当朝廷让他将基地从皮岛搬到大连附近,就百般推脱;当袁崇焕断了他的商道后,他竟率舰队渡海到胶东半岛附近,炫耀兵威。
他还曾在给杀大臣如杀鸡的崇祯帝上奏折,连用三个“皇帝你究竟知不知道”的排比句来质问,开古今先河。
袁崇焕差不多可比拟为孙权,他们都是善守不善攻。袁崇焕手下那帮关宁武夫守护自己的土地尚可,让他们去进攻,却极尽敷衍。
袁崇焕却是对于体制最理想的官员。他敢于任事,在明朝一众官员中,别人都躲着去东北,他却主动请缨。
他还善于从体系中获取资源,给老板崇祯皇帝吹能五年平辽,从而拉来海量物资,打造出装备精良的关宁铁骑。
1626年八月,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
东亚的三个英雄开始彼此绞杀。
皇太极是在满、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如同努尔哈赤同汉将李成梁学习了汉人兵法一样,皇太极也跟汉人才子徐渭的同乡学习了汉人的文化。
早年,绍兴人徐渭曾给“东北王”李成梁当幕僚,努尔哈赤恰好也在李成梁手下任职,大概跟徐渭有接触,觉得绍兴人水平就是高,也弄来一个叫龚正陆的绍兴师爷给自己教育儿子。
“汉人龚正陆者,掳在其中,稍解文字”......“教老乙可赤(努尔哈赤)儿子书”-----《朝鲜李朝实录》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在一群喜欢打打杀杀的少爷中,他是少有的爱读书者。
《清史稿》上说皇太极从小爱读书(“性耽典籍”),书读的怎么样不知道,但在一众以“猛男”、“獾”、“老疙瘩”为名字的后金人中已难能可贵。
(皇太极二哥代善的意思是猛男,弟弟多尔衮的意思是獾,阿济格的意思是老疙瘩)
朝鲜人写的《建州闻见录》中描述的更直接:
在努尔哈赤手下那一帮文盲中,就皇太极一个人识字。
闻胡将惟红歹是仅识字云(“红歹是”即皇太极)。《建州闻见录》。
读书让他在猛男中有了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当哥哥弟弟们外出抢劫时,少年时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并把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
很快,皇太极与亲哥代善、莽古尔泰以及表哥阿敏进入接班人第一梯队,被称为四大贝勒。
再之后,大贝勒代善因为“绿”了他爹努尔哈赤,跟多尔衮的娘搞到一起,被打压,失去了继承人资格。
二贝勒阿敏本身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他爹当年想叛逃明朝,被努尔哈赤幽囚至死,阿敏自然威望不够。
莽古尔泰更绝,他亲母亲得罪了努尔哈赤(民间称也是被大贝勒代善给搞了),他就亲手杀死了他妈。这么狠的人,自然也难服众。
这就只剩下一个皇太极了。
另外,皇太极能上位还有个重要原因,他变现得很重感情,还有一点特别像刘备----爱哭。
正史中时不时就有皇太极掉眼泪的记录。
外甥和硕图死了他“痛哭之”。
正红旗固山额真总兵官额驸和硕图卒。上临其丧,痛哭之。---《清实录》
代善的儿子萨哈廉病了,他去探视,“愀然泪下”。
上临视贝勒萨哈廉疾,见其羸瘦,愀然泪下。萨哈廉亦悲痛垂涕。---《清实录》
莽古尔泰被皇太极本人逼死后,他也“哭之”。
上与大贝勒代善还留诸贝勒大臣守视,至申刻贝勒薨。年四十有六。上与诸贝勒及众妃等。往哭之。《清实录》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妃子海兰珠死后,他连仗也不打了,立刻赶回来,“悲涕不止”,情绪激动到据说还因此中风,自己也在一年后死去。
上闻妃薨,恸悼。卯刻。驾抵盛京。入关雎宫。至宸妃柩前。悲涕不止。
上奠酒三爵而还。
上回銮。过宸妃殡所。哭之。酉刻,还盛京。
《清实录》
总之,就是一个像刘备一样感情充沛的人。这种人会让同僚觉得宽厚甚至软弱,容易接受其上位。
皇太极对手下有如同刘备一样情深义重。当孔有德来降时,他出城十里相迎;倚重秀才范文程以如同刘备对诸葛亮,每事必问“范章京知否”、大事必须“待范章京病已裁决”的地步。
当然,就像刘备在关键时刻毫不留情背刺刘璋一样,皇太极对付政敌如阿敏和莽古尔泰也毫不手软。另外,他杀起汉民更是宛若杀鸡。
二、皇太极上任伊始,就要想办法应对明朝在辽东的碉堡群。
帝师孙承宗以及他的头马袁崇焕在辽东一直用的是“正面战场修碉堡,敌后战场搞根据地”策略。
他们每年将明朝1/4到1/3的税收投入到在锦州、宁远等地修碉堡(约700万两银子),等着女真人来啃。
他们也用少量资金资助毛文龙,令其在背后骚扰后金。
尤其是敌后的毛文龙,每次都能起到了奇兵的作用。
努尔哈赤之前死磕明朝,初期收获颇丰,占领了沈阳一带,但等到毛文龙在皮岛成了气候,就再也无法安心出征。
比如成就袁崇焕之名的宁远保卫战,努尔哈赤满打满算也才攻城两天,毛文龙已经在围攻后金都城沈阳了,吓得赶紧撤军。
皇太极上任后改变了死磕明朝的战略。
这个深习汉文化的新皇帝将明朝看成枝叶繁茂大树,必须去其枝叶,才能将其伐倒。
“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皇太极)意以为不可。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认为,朝鲜人和蒙古人就明朝的枝叶。
他深知,仅凭后金这十几万核心人口,无法消耗过明朝。他必须联合朝鲜人和蒙古人,共同对付明朝。
他将第一个目标选为朝鲜。
朝鲜当时是个人口有1000万左右的国家,号称“海东强国”。
能在东亚“怪物房”延续下来的民族,哪个都不简单,朝鲜在古时以强兵而闻名天下,对付过唐宋辽金元多个强盛朝代或游牧帝国,始终保持其独立或者半独立身份。
这个国家,自古就以善射出名,守城方面在东亚是NO1,唐朝、辽朝甚至强大的元朝都奈何不得他们。
大一统的隋朝曾三次讨伐占部分朝鲜的高句丽,结果次次都不能如愿,自己倒是亡国了。
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但却与朝鲜半岛的新罗人打了七年的全面战争,拿对方毫无办法,连到手的土地又吐了出去。
甚至到了当代,韩国也是地球上最善于射箭的国家。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射箭项目中,韩国队延续了其 “射箭王国” 的统治地位,以绝对优势包揽了全部 5 枚金牌。而这已经不是韩国人第一次包揽奥运会射箭金牌了。
但自从儒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好男不当兵”之类的重文轻武的理念也日渐盛行,朝鲜的武力也和中原王朝一样大幅退化。
到了明朝的万历时期,朝鲜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国,竟然被10万日本蛮子跨海征讨,差点被打到亡国 。
幸好万历皇帝遣军来救,拯救了该国。
此事距离皇太极时期已经过去30年了,一个正常国家早就该恢复过来了。但迷恋儒教的就没有正常国家,朝鲜迟迟没有恢复,不思吸取教训正军备战,却仍旧文恬武嬉醉生梦死。
在政治上,该国也跟明朝一样流行窝里斗。明朝是阉党、东林党、楚党、浙党斗成一锅粥,朝鲜是按照居住地分成南人党、北人党、东人党、西人党,也斗得不亦乐乎。
没有大国的命,得了大国的病。
朝鲜的资源也和明朝一样大量隐藏在官僚地主阶层手里,堂堂千万人口的大国,一年税收只有19万石粮食。这点粮食,也就够养活3万人。与之对比,明朝早期一年有2000万石的粮食收入。
三、三十年前日本征朝鲜好歹还派了16万军队,后金的皇太极却认为几万人足矣。
1627年正月,刚刚继位三个月的皇太极集中数万人,命贝勒阿敏率领征朝(毛文龙给明朝的报告说是8万人,有的资料称是4万人)。
这时金国内空虚,皇太极深恐袁崇焕派关宁军主力来袭,便在出兵朝鲜的同日送书信给袁崇焕,表示要谈和,“誓诸天地,永归和好。袁大人,尔即以此言转奏尔皇帝”。
(孙子兵法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信哉斯言!敌人表现出傲慢,多是在虚张声势,而辞卑语低的敌人最可怕。)
正月十三日夜,后金军渡过鸭绿江,直扑朝鲜边防重镇义州。
义州府尹李莞是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之侄,此事身兼边防重任,正应该日夜提防,可他那一夜正出去嫖娼了!
嫖就嫖吧,他倒好,还夜宿娼妓之家,欢乐到天亮。(出自朝鲜人李肯翊的《燃藜室记述》)
义州城中将士猝然遇袭,又找不到主将,顿时军心大乱,可怜朝鲜苦心经营200年的重镇,就被一夕而破。
之后,后金军队势如破竹,攻破数个城池。
一周后的正月二十日,后金军抵达号称“积年专力之地”的平安道重镇安州。
朝鲜在此城屯兵36000人,又是守方,他们还号称善守之国,结果还是被一日破城。
后金破此城后,尽屠城中百姓,朝鲜举国胆寒。
堂堂善守之国,重文轻武后也颓成这样子。
朝鲜皇帝仁祖闻讯大惊,率百官仓皇从平壤出逃。他连陆地上都不敢待,坐船跑到江华岛上,这地方就在日后美军仁川登陆点附近。
后金军继续南进,占据已成为空城的平壤,并在月底前渡过大同江。
二月中下旬,朝鲜向后金求和。
三月,双方签订合约,朝鲜被要求向皇太极敬献礼物、开展贸易以及不得针对女真人修筑城池。
凭借此战缴获的粮食和物资,后金解了燃眉之急,度过了饥荒。
朝鲜还被迫同意通商,后金有了长期的粮食来源以支持其对明朝作战。
此战中,驻扎在朝鲜皮岛的毛文龙并没起到什么作用。他虽然也曾派兵在多地袭击后金人,但却阻挡不了后金兵锋。
毛部还损失惨重,仅铁山一地就伤亡数千人。
但也不能苛责毛文龙,他孤悬海外,手下连兵带民也就30万左右,指望他去拯救有1000万民众的朝鲜?!
毛文龙手下的装备和训练都不足,他一年就拿明朝二十万两不到的银子,相当于关宁军的1/30。关宁军都不敢与后金人正面野战,指望毛文龙?
相反,袁崇焕此时的行为却过于保守。
就算袁崇焕缺乏情报来源,毛文龙在女真人出兵9天后的塘报中就已经把后金兵几乎倾巢出动的情形说得很清楚了。
如果袁崇焕果断出击,至少能让后金撤军,朝鲜也不至于被迫签城下之盟,在对明朝失望后一步步向后金靠拢。
可惜袁崇焕同大多数明朝体制内士大夫一样,世界观狭小,只知道一门心思修碉堡,而不在意世界发生了变化,胜利的天平其实是在境外。
到了三月,连天启皇帝都着急了,令袁崇焕趁后金老巢空虚急令花大价钱养护的关宁铁骑出击。
然而,袁崇焕仍旧是敷衍,只是派了几千人在后金边境上巡游了一番就了事。
连一向被抨击为懦弱的王在晋都看不起此举,称袁崇焕的手下“望河而止,此真所谓纸上之兵也”。
可以肯定,袁崇焕在得到命令后必然与祖大寿等关宁核心人物商量,袁崇焕的心思就代表了整个关宁集团。
这个大明以举国之力供养的军事集团,让他们守家没问题,毕竟土地和人口早已属于他们的;
让他们修碉堡则更妙,还能大捞一笔;
让他们出击?想都不要想。
自此之后,朝鲜逐渐与明朝离心离德。
四、后金在朝鲜得手后,不顾此前以议和的借口忽悠袁崇焕,两个月后又出兵锦州。
五月初六日,皇太极率兵起行,十一日兵临锦州城下,将其包围。
锦州是袁崇焕拿银子堆出来的碉堡之城,当然不会这么容易被攻克。后金无奈之下,分兵进攻宁远,但也拿该城没办法,只得于六月五日撤回。
此次后金的攻击满打满算不到一个月。
对付这种坚城,当然不可能一两个月搞定,后金人拿下锦州要等到崇祯十五年,此前他们经过长达近两年的围城,最终迫降祖大寿。
但此次皇太极为何仅一个月就要撤军呢?
这背后是毛文龙的牵制式袭击。
在皇太极出兵的同日,毛文龙在塘报里就向明朝朝廷预警。
随后在五、六两月,毛文龙在各个方向向后金发动进攻。毛文龙在奏疏中说:“自从今年一月份到六月份,没有一天不在对敌厮杀,弓矢盔甲器械,全都损坏,火药也都用完,而且士兵衣不蔽体,赤身跣足,这是四个来东江视察的太监亲自看到的。”
五、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过世,其17岁的弟弟朱由检继任,是为崇祯帝。
1628年是崇祯元年,刚上任的少年皇帝崇祯很看重袁崇焕,在主要代表南方地主阶级的东林党支持下,他干净利落的干掉依附皇权的宦官魏忠贤,也免去了魏党推荐的兵部尚书,转而任命袁崇焕为新的兵部尚书。
袁崇焕站到了人生的巅峰,他的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移驻关门”。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他成为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并全面负责山东、东北、河北的战事。崇祯为了让他能镇住手下,还贴心地让他兼了纪委副书记,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而仅仅在五年前,袁崇焕还不过是远离中央的福建偏僻小县邵武之县令。
你猜,刚上任的天子何以能知道袁崇焕有能力?
东林党及其同盟们为何愿意推荐他?
此前,袁崇焕是帝师孙承宗以修建“东方马奇诺防线”对付后金的具体负责人,国家年年将几乎1/3的税收投入到这条防线上,许多人通过承揽工程等手段富起来。
比如,祖大寿早年混的不咋样,曾经犯了死罪该被处死,幸得孙承宗赏识,令袁崇焕相救。
在孙承宗和袁崇焕手下,祖家大发其财,富比王侯,住的房子比朝鲜国王还好。
这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朝鲜国太子的评价。
据曾经参观祖家祖大寿、祖大乐两兄弟在锦州旧居的朝鲜的太子描述,曰:“周览两人家,其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碧炫燿,甃砖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而大寿之家则尤为侈奢......我国虽至尊之居不能如是其华者”,其豪奢可以想见。
袁崇焕上任,符合这些人的利益。
袁崇焕在教育资源欠佳的广西梧州一带长大,这种封闭的环境下多能培养出一往无前的性格---说好听点是“胆略过人”(该评价出自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所写之文),说难听了就是“头铁”。
袁崇焕是真的觉得能凭借修“东方马奇诺”来困死女真人。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面见崇祯,当场提出举世震惊的“五年平辽”方略!
该方略如此骇人听闻,以至于满朝文武都以为他在忽悠皇帝。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结合袁崇焕的性格和之后的表现,他真相信若自己“一朝权在手”,就能五年灭后金。
他在广西乡下成长起来,封闭的环境极易锻造出自恋的“凤凰男”。这种自恋,对外表现出来就是自信。袁崇焕用5年时间从县官爬到权力巅峰,这让他更加盲目。
在流传至今的文字中,可以窥见袁崇焕时不时流露出的自恋--或者说是自信--的心态。
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他认为自己能打水战,“(后金若)以舟师来攻,臣督此三千之卒,歼之海上有余也”。
任职宁远城后,袁崇焕曾给内阁的领导吹牛逼,称自己在宁远,北京城的领导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即“不肖在宁远,长安可高枕而卧也!”
简直太自恋了...
话又说回来了,也正是这种性格,才能让他这种人出头。
君若不信,看看自己所在的公司,又有多少高管是这种性格?
袁崇焕也是脚踏实地的干才,在东北修了五年碉堡,质量还都不错。他的战略一言以蔽之,还是延续之前的战略:正面战场修碉堡,敌后战场搞根据地。
袁崇焕的战略确有成功的可能性。
自努尔哈赤与明朝开展后,双方断绝了贸易,再加上自己不会搞生产,只能靠劫掠来维持。
最初努尔哈赤还能打下沈阳这种大城来回回血,但自从大明以举国之力在边境堆碉堡后,劫掠的成本就越来越高,甚至得不偿失。
当时是小冰河期,不仅明朝内部闹饥荒,后金控制区也遭遇严重灾害,《清实录》称“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
女真人出来劫掠的成果也越来越少,乃至给战死士兵的抚恤只有几件从死人身上拔下来的衣服。
如果袁崇焕就这么一路将碉堡修下去,后金可能还真要崩盘。
袁崇焕也非常看重毛文龙在敌后的骚扰。虽然毛文龙正面对敌能力不行,但却凭借商业网络深入到女真腹地,有个啥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其袭击也能打到女真人痛处。
正因为看重,袁崇焕必然要将毛文龙手上的力量握到手里,以完成“五年平辽”战略。
“五年平辽”一出,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冲突已成必然。
附文:讲个小笑话。
嘉庆间,满洲大将海兰察,对帐下一名武将很欣赏,对其说:“尔将材可造,须略识古兵法!”
他郑重授予该武将一本“古兵法”,称是后金当年打天下的秘籍。
该武将小心翼翼接过,赫然入目的是一本古旧的满文书籍。
该武将欣喜若狂,出去后急忙请人来翻译。
原来,这是本满文版的《三国演义》。
满族人对《三国演义》的推崇始自皇太极。
朱维铮先生的《走出中世纪》记载,皇太极本人很推崇《三国演义》,崇祯二年(1629)他设置文馆,主管“译典籍”,记注政史。后金政府这第一个文职部门,奉命翻译成满文的第一批汉文典籍,仅十多种,其中便赫然列有罗贯中本《三国演义》。
他令范文程主持译事,此人从努尔哈赤建国初便充当谋臣,尤得皇太极信用。凡清初制度,灭明战略,无不参与谋划。据说皇太极对他宠信到一日数度召见,每事必问“范章京知否”、“待范章京病已裁决”的地步。他们的关系,很像《三国》描写的刘备之倚重诸葛亮。
而当时的国内战争态势,明朝、农民军和后金三方角逐,也颇似《三国》描绘的场景。由于目睹满洲统治者文化低,囿于族群畛域,于汉族逐鹿方式及心态手段均欠了解,因此他选择《三国演义》作为后金贵族的启蒙教科书,似乎不难理解。
猫智深出身媒体,多年的新闻采写训练让本人习惯于从从新闻视角看问题,并用深度报道的手法写了一本明朝建国史,名叫《大明开国:朱元璋和他的时代》。
这本书已经在本月正式出版,在各大平台均有售,恳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一读。
本书封面
来源:猫智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