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暴露手牌,特朗普吃定弱者,如何跟特朗普正确地打扑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7:07 1

摘要:特朗普在白宫里对泽连斯基提到的“手牌理论”,实际上反映了这位总统简单直白的决策逻辑。如今,这种逻辑正在让中东国家伊朗面临来自美国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朗普在白宫里对泽连斯基提到的“手牌理论”,实际上反映了这位总统简单直白的决策逻辑。如今,这种逻辑正在让中东国家伊朗面临来自美国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在美国恢复对胡塞武装进行空中打击的同时,特朗普就向伊朗发出威胁,要求它停止对胡塞武装的支持,否则就要付出代价。

同时,特朗普已经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出了明确的最后通牒:伊朗有两个月的时间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新伊核协议。按照该协议,伊朗必须拆除并停止所有与核计划有关的设施和活动,包括铀浓缩、导弹开发、以及任何可能有助于实现核能武器化的行为。这一立场与奥巴马的版本形成了鲜明对比,删除了伊朗可以在国际监督下维持有限核活动的条款。

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Mike Waltz)也明确表示,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其中也包括采取军事行动。

迈克·沃尔茨

另一方面,以色列也表现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的强烈意图。而且,本次以色列的袭击很可能不会是一次孤立的行动,而是跟美国达成了协调一致、甚至是共同制定的一项长期对伊战略,以永久性地消除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远程打击的能力。

而特朗普一边力促俄乌停火,另一边却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正是看中了伊朗手中可打的牌不多,而且抵抗的意志不够坚定。

事实将表明,展示自己有足够的反击手段,并且有充分的决心使用它们,才是与特朗普打交道最正确的手段。伊朗此前屡次对美示弱,很可能反而会将自己推入绝境。

1.剑指伊朗

特朗普上台后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立即冻结全部的对外援助,但以色列显然是一个例外。就在美国和法国一同斡旋以色列和黎巴嫩停火的同时,特朗普宣布解禁对以色列空军的9500万美元的援助。这笔资金将转换成扔向加沙、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土地上的弹药。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会谈

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一反美国传统的外交剧本,为此不惜惹怒一众欧洲盟友。但是,在以色列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显得十分循规蹈矩,跟拜登政府“明着劝和,暗中支援”的策略没有本质的不同。这显示了以色列在美国盟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它用高超的技巧保证了美国在以色列问题上的政策连续性。这在如今美国两党如此撕裂的情况下,堪称一个奇迹。

不过,特朗普也将自己喜欢即兴发挥的特色融入了其中东政策。

特朗普写了一封信,命令中东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将它带给了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 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委托其转交给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

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

这很可能是特朗普受到某个电影片段的启发想到的主意。他在大脑中预演了一下剧本:自己的一封信就让与美国对抗了半个世纪的宿敌彻底屈服,不战而降,这一功绩即使在他上任以来的“每日一赢”中也算得上一个得意之作。于是,这封信便寄出了,而且其中对伊朗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

从决策过程上看,特朗普向伊朗发出的最后通牒,很可能跟他的关税政策一样充满了灵机一动式的臆想成分,缺乏足够的严肃性。

但是,特朗普喜欢“即兴表演”的特点在伊朗问题上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反而会加大美伊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在特朗普众多看似无厘头的决策中,一条规律始终贯穿其中:他非常关注博弈双方的实力对比,对展示出强大力量的对手十分尊重;对于弱者,即使是盟友,也毫不客气地极限施压。

这背后的原因也十分清晰:这样能够确保特朗普政府积攒数量最多的“赢”,助力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事业。

并且,特朗普决策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又放大了其“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的特点。对于被其认定为软弱的对手,特朗普很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就做出影响重大的决策,正如其在第一任期下令击杀伊朗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一样。

不幸的是,伊朗如今也的确正处于近几年来最虚弱的状态。经济上,多年的美国制裁让伊朗经济处于糟糕的状态:通货膨胀飙升、失业率高企,货币迅速贬值。不少伊朗人因生活质量下降,对政府的不满程度上升,导致内部对美妥协的声音不断。因此,伊朗新当选的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不久便向美国表达了和解的意愿。而这在特朗普看来,反而是进攻的信号。

佩泽希齐扬

地缘上,伊朗的地区影响力也遭受了重大削弱。多年来,伊朗投入巨资支持阿萨德政府,将叙利亚视为重要的战略盟友。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对德黑兰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伊朗另一个重要的地区伙伴,黎巴嫩真主党的领导层也在与以色列的对抗中损失很大,也需要时间修复指挥链。并且,在失去叙利亚之后,伊朗还需要重建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物资通道。

同时,特朗普正在力促俄乌之间停火。一旦俄乌局势冻结,意味着美国可以将原本用于支援乌克兰的武器装备转移给以色列,增强对伊朗的压力。

当然,伊朗也并非没有反制的手段,但问题在于伊朗内部究竟有多大的决心展示这种力量。

2.犹豫不决

3 月 8 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与政府和军方官员会面时,就特朗普的信件表示,“一些霸凌政府坚持谈判,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将新的要求强加于人”,以及特朗普的要求将“收紧制裁的绳结,增加对伊朗的压力”。

这被视为哈梅内伊对特朗普提议的一种消极表态。

哈梅内伊

长期以来,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伊朗政府关注的两大核心。对于伊朗来说,很多时候,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

由于历史上,伊朗巴列维王朝跟美国曾经是长期盟友。两个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相互仇视和隔离。

即使在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国内还存在大量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群,其中很多是生活在大城市经济状况较好的中产以及大学里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群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对国家的经济状况比较敏感,还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话语权。

于是,每当伊朗的经济状况变差,就比较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美国便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施加经济制裁,激化伊朗社会的内部矛盾,最终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政权颠覆。

而伊朗也想出了相应的对策。核计划便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伊朗核计划

由于以色列在美国盟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只要能威胁到以色列,就能把美国拉回到谈判桌上。因此,核计划被伊朗视为维持政权稳固以及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关键筹码。通过发展核能力,伊朗期望能够向美国施压,以停止核武器研发换取撤销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无论对于伊朗的强硬派还是温和派,“拥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谈判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是双方的共识。

因此,伊朗对核计划的表态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强硬时便宣称随时可跨过核门槛,温和时又表示对核武器不感兴趣,只想发展民用领域。

应该说,在奥巴马时代,伊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政治目的。可惜的是,奥巴马的做法在特朗普看来是一种软弱。因此,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退出了已经达成伊核协议。这对伊朗内部的温和派是一个重大打击。

对于本次特朗普的提议,美国的信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哈梅内伊此前曾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Muammar Qaddafi)的垮台当作了一个警示:卡扎菲自愿放弃了核计划,以换取与西方改善关系,结果几年后就被推翻了。

如今,乌克兰的遭遇更让伊朗领导层怀疑,美国究竟是否是在进行战略欺诈,诱骗伊朗放弃核计划之后,再放心地对伊朗赶尽杀绝。

即便如此,在哈梅内伊对特朗普的信件做出消极表态后,伊朗方面依然传出了不同的声音。包括总统佩泽希齐扬(Masoud Pezeshkian)在内的温和派领导人发表了支持开启谈判的言论。

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Abbas Araghchi)也表示,德黑兰仍在评估这封信并权衡如何回复。

阿巴斯·阿拉格奇

3月30日,伊朗方面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称拒绝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但是,总统佩泽希齐扬又强调“间接谈判的渠道仍然是开放的”。

伊朗方面的另一个顾虑是一旦拒绝特朗普,伊朗手中进行对等报复的手牌比较有限。

美国可以通过施加更严厉的经济制裁,进一步削弱伊朗,加剧其国内动荡,也可以支持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精准的攻击,或者加大对伊朗敌对势力的支持等等。

相比之下,伊朗的报复手段既有限又十分昂贵。德黑兰可以直接或者通过代理人攻击以色列或中东地区的美军,或者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扰乱全球石油市场。但是,在伊朗不愿跟美国撕破脸皮的大前提下,这些举动在招来特朗普更强烈的报复之后,伊朗能做的很少。

而特朗普敢于对伊朗发出最后通牒,除了看中了这一点外,也有深刻的国内原因。

3.最后通牒

3月24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爆料,他被意外拉进一个讨论打击胡塞武装作战计划的聊天群。

打击胡塞武装作战计划聊天群

有意思的是,副总统万斯对于是否要打击胡赛武装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美国公众根本不知道胡塞武装是谁,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打击他们。而且,只有3%的美国贸易运输通过苏伊士运河,高达40%的欧洲贸易需要通过那里。欧洲人应该为这次军事行动支付费用。

当然,实际上更应该为本次行动付款的是以色列。胡塞武装本次重新开始袭击以色列和美军船只,直接原因就是以色列拒绝按照停火协议撤军,恢复了对加沙地带的空袭。

显然,副总统万斯也不想得罪以色列人,而是选择了欧洲当替罪羊,要把成本算到欧洲盟友头上。

特朗普自上台以来颁布的大多数对外政策都与美国此前的外交传统大相径庭。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当特朗普试图推行他的吞并格陵兰岛,或威胁加拿大等目标时,除了他自己一手提拔的团队,很难动员起其他高层和中层技术型官员策划以及执行具体的行动方案。更何况,特朗普团队还在大力推动各部门进行大规模裁员,也招致了中下层政府雇员的不满。

甚至,除了消极抵抗,不排除有内部人员故意将重要信息外泄,为特朗普团队制造麻烦。

如果特朗普的人事改革迟迟不能深入推进,无法招募到训练有素的技术团队为自己的政策服务,那么特朗普很可能就只能实现类似将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这类容易的目标。

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

不过,在支援以色列和打击伊朗问题上,特朗普并不存在这样的障碍。此前,美国的相关部门早就多次讨论并制定过相当成熟的方案,只需要将原来的方案变成选项供特朗普挑选即可。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给了伊朗2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内,如果特朗普在其他方向的计划,如关税战、俄乌停火、吞并格陵兰等进展都不顺利,那么急于获取重大外交成果的特朗普,决定打击伊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特朗普又非常喜欢在一开始就提出最苛刻的条件,进行极限施压。对于这样一个急于收获的猎人,猎物如果展现出任何恐惧或示弱不仅不会带来怜悯,反而会成为刺激猎人大胆行动的催化剂。

3月2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表示,美国将以“全世界都能看到”的方式“彻底摧毁”伊朗核计划。

两天后,根据美国“战区”网站报道,继将“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调往中东后,美军又向位于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派遣了至少4架B-2战略轰炸机,以及大量运输机和加油机。

多架美国 B-2 核轰炸机部署至印度洋

特朗普政府似乎并不愿意跟伊朗过多拉扯,渴望在短期内就看到重大成果,无论是伊朗直接投降还是发起军事行动。这是特朗普已经将伊朗标记为弱者的一种表现。

如今,伊朗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拒绝特朗普的提议,伊朗可能面临进一步的经济制裁,或者美国和以色列的直接军事打击;接受协议则意味着伊朗主动放弃谈判筹码,只能期待接下来特朗普大发善心,不会乘胜追击。

实际上,这对伊朗乃至所有面临强权威胁国家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是期待敌人的慈悲以及奇迹的发生,还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抵抗意志。

来源:棱镜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