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国家层面看,乡村振兴是着眼全局的重大战略;从省情市情看,武汉是支点建设的龙头,拥有大江大湖、大城大乡,但相较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等待释放。
2万亿GDP的超大城市武汉,将更多目光投向现代农业,全力探索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
从国家层面看,乡村振兴是着眼全局的重大战略;从省情市情看,武汉是支点建设的龙头,拥有大江大湖、大城大乡,但相较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等待释放。
大武汉离不开大“三农”,大武汉需要大“三农”。
2024年,武汉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2025年,“支持武汉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
号角起,战鼓催。武汉扬资源之长、兴枢纽之利、攻转化之难,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致力于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重要样板,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湖北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彰显在引领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上。
“用稻米做一个蛋白质生产车间,把人的基因放进去,用光合作用来生产出人血清白蛋白。”今年元月,禾元生物“稻米造血”项目入选“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企业董事长杨代常现场发表演讲。
禾元生物于2006年成立,利用水稻胚乳细胞高效表达技术平台,自主研发了人血清白蛋白系列产品。其中,全球首个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生产的Ⅰ类创新药——奥福民(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注册申请(NDA)受理,有望今年上市。目前,年产100万支奥福民的“黑灯工厂”启动投产,年产1200万支奥福民的“灯塔工厂”正在建设。
“稻米造血”是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的一张闪亮名片。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全国第五个、华中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服务全省农业的创新引擎、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器、“中国种都”重要承载地三大关键职能。
武汉农创中心全景图
在这里,高端资源加速聚合。引进院士团队,新华扬公司与姚斌、李德发、陈坚等3名院士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生物酶产业应用;刘秀梵院士与国药动保签订专家顾问聘用协议,合作畜禽疫病防控。目前,共聚集院士团队16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联合技术攻关平台10个,培育孵化企业近900家,“科学家+企业家”联合攻关模式遍地开花。
在这里,硬核成果挂满枝头。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国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中国第一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全球第一支试管藕,以及优质柑橘、优质稻、水生蔬菜、淡水鱼、优质瘦肉猪、试管薯、高效动物疫苗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诞生。
在这里,创新之果落地生金。“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的当天,就签订成果转让协议,金额达2000万元;“湖北一粒种,巴铁一壶油”,庆发禾盛杂交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HC-021C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大力支持,推广种植60万亩。
在这里,新质生产力竞速新赛道。生物种业突破性发展,中化集团、中农发种业等种业巨头强势布局,楚为生物、亚非种业等本土种企实力不容小觑,武汉成为全国种业规模与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引领全国,科前生物猪用生物制品销量三年蝉联全国第一;生物饲料添加剂争做隐形冠军,新华扬的饲料酶制剂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催生创新裂变。2024年,武汉农创中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50亿元。
扛稳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
米袋满盈,菜篮丰盛,守护人民群众的好日子。1377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武汉,稳产保供责任重大。
春回大地,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可随时察看土地墒情的监测站,可远程控制的灌排闸口,可无人驾驶的北斗农机,构建出极具科技感的田间管理和农机作业体系。“2万亩水稻实现机械化、数字化耕种管收,去年收稻谷3200万斤。”农场负责人胡丹满脸喜悦。
2024年,武汉市积极落实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强粮食供给能力。
施稳粮之策——压实粮食生产政治责任,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各级种粮补贴政策,列支资金支持粮食生产。
固增粮之本——攥紧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将高标准农田亩均标准由2000元提升至3500元。守牢耕地红线,重大项目、批次用地占用耕地1.55万亩,全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华夏香丝”“中油杂39”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超6000万亩。
行强粮之举——探索粮食作物高效模式,创建19个粮食作物周年高效模式核心示范样板。面对雨雪、洪涝、高温干旱等灾害,强化防灾减灾生产,全市未出现因灾导致农作物绝收情况,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2.91万吨。
武汉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乡村产业,把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大产业。
武汉植物方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建设的植物工厂
走进东西湖区维农种苗生产基地植物工厂,一场关于无土栽培的蔬菜革命正在上演。据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通过吸收营养液来获取养分,最快15天便能成熟上市,每天能产出180公斤蔬菜。
去年,武汉市实施种养基地设施化提速行动,新建蔬菜设施大棚1.19万亩、改造提升3.7万亩,新增智慧种植基地2个、数字畜禽养殖场3个、高效设施渔业3万立方米,打造“菜篮子”产品保供基地380个。全年蔬菜、水产品总量自给率超100%。
一碗热干面、一条武昌鱼、一罐汪集鸡汤、一把洪山菜薹、一支蔡甸莲藕、一根汉南玉米、一碗黄陂三鲜、一袋休闲零食……武汉加快“江城百臻”品牌建设,培育形成涵盖120余家企业、200余种农特产品的品牌目录集群,探索打造超大城市品牌强农的重要样板。
铺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武汉市按照全面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目标,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区域示范、全面提升,从创新开局,到纵深推进,再到拓面提质,先后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强力推进全域和美乡村。
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刘家港水美乡村
黄陂区木兰系列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姚集街杜堂村通过开发农耕体验、共享农庄、精品民宿等产业项目,将沉睡的“空心村”成功打造为4A级景区“木兰花乡”。2023年打造的“木兰不夜城”再现《木兰辞》中的北魏市井繁华,融入长街古巷,日均吸引游客3万人以上,让乡村变成景区。游客们在这里赏花海、品农家菜、体验农事活动,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节节攀升,吸纳周边3000余人就业,促进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武汉市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挖掘各地特色,制定个性化乡村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新洲区的旧街街道,按照 “一村一品、一湾一景” 的规划思路,打造出一批特色村落,油菜花海、茶叶飘香、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乡村颜值大幅提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农产品销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乡村休闲游——江夏林语未来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蔡甸区火焰村建设美丽乡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成十里莲华·养心谷,获评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江夏区五里界,农村道路平坦宽敞,公交线路不断延伸,村民出行便捷;光纤网络、5G基站逐步覆盖,数字乡村建设让信息畅达;卫生室、文化广场、小型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文化体育服务。新洲区凤凰镇紧抓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机遇,整合近1.5亿元资金建设20个和美乡村,通过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等举措,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线、休闲农业采摘线、绿色生态观光线、红色文化培训线、田园风光体验线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品质提升、乡村文明和谐,为乡村振兴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凤凰样板。
从城市近郊到广袤农村腹地,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2个和美乡村重点区、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培育43个乡村休闲游重点村、52个精致农业重点园区,建成643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湾。武汉,向着全域和美乡村的目标大步迈进。
打开乡村治理有效“工具箱”
蔡甸区星光村村委会门前的公开栏里,一张简洁的流水账记录了村级财务的每一笔收支和银行余额。“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村干部也清清白白。”村民康艳桥如是说。
别墅错落有致,环境整洁舒心,水电气医疗教育全免费,股份分红逐年增加……从举债千万元的贫困村,到武汉首个“全国文明村”,星光村以党建为引领,将清廉建设融入村居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用一系列“善治密码”点亮“星光大道”。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武汉虽然是超大城市,但有70%以上的国土面积在乡村,超200万常住人口在农村。面对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武汉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开乡村治理有效“工具箱”,勾勒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富春山居图”。
健机制、织网络——武汉市建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织密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立“干部联组、党员联户”机制,组织8464名村“两委”成员包保联系1.43万个村民小组,2.25万名农村党员结对联系5.47万农户,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
善治理,提效能——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全市1800个村建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村里大事“咵天”定。蔡甸区“四项清单”获评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国广泛推介。60多个行政村开展积分制试点,800多个村运用“鄂参与”管理村级事务,1乡9村获得国家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称号。
新风扬,“村味”足——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新风尚逐步形成。组织开展送戏下乡、乡村阅读季等文化活动和村BA、村超、健康跑等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武汉市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计划,以组织体系健全完善、骨干队伍素质过硬、人居环境品质较高、乡村治理效能显著、联农带农富农成效明显、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为标准,预计三年建设300个先行村,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
改革之犁开拓希望田野
武汉是农村改革的排头兵,“三权”分置上升为中央政策,“三乡工程”“农房贷”“农股贷”等多项改革样本获全国推广。
武汉市积极布局农业微生物新赛道,图为武汉水之国公司研发的消氮水膜球产品,可有效净化污水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破难题!近年来,武汉蹄疾步稳,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坚守“四个不能”底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稳,人心定。武汉市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抓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持续巩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探索灵活多样供地新方式,持续落实点状用地政策,实现“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武汉市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成效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六督导组充分肯定。深化农村综合产权改革,带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额突破8亿元。
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武汉市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建成22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年托管服务8.6万余亩,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机械化作业面积96万余亩次,解决季节性撂荒地7.2万余亩。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武汉市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举办两届“武汉农匠”农民技能大赛,一批下得了地、飞得了天、上得了云端、懂得了经营的农业农村领域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帮助乡亲们挑起“金扁担”、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改革无止境,发展不停步。时下,改革之犁持续深耕,不断拓展希望的田野,映照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助推武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