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953亿元,占全球35%的份额。然而,这个千亿级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953亿元,占全球35%的份额。然而,这个千亿级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达1953亿元,占全球35%。然而,国内模拟芯片自给率仅16%,工业、汽车等中高端领域国产化率甚至不足15%。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长期被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英飞凌等欧美企业垄断,这些国际巨头占据了68% 的市场份额。
行业现状:政策东风催化国产替代
2025年9月,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指出美国产品对华倾销幅度高达300%。
调查显示,2022-2024年间,美国模拟芯片进口量累计增长37%,进口价格累计下降52%,严重挤压了国内产业的市场空间。
此次反倾销调查覆盖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涉及TI、ADI、博通、安森美等美国厂商。
政策驱动下,国产替代进程显著提速。国家大基金三期投入3440亿元、地方政府千亿级扶持计划,为行业提供了强大支持。
产业链格局:三大环节构筑产业生态
模拟芯片是处理连续信号的芯片,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
模拟芯片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主要包括半导体材料(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和核心设备(光刻机、刻蚀机等),技术门槛高,国产化率低。
中游是芯片设计与制造,是国产替代和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涵盖电源管理、信号链和射频三大类产品。
下游应用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主要覆盖通信(36.2%)、汽车电子(24.3%)、工业(20.5%)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市场竞争:国际巨头主导,国内企业奋力直追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格局。TI和ADI两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区域的收入分别为165亿元和121亿元,合计占比约14.6%。
2024年,TI、ADI、MPS三家海外大厂来自中国的收入合计达63亿美元,而A股模拟芯片龙头圣邦股份2024年收入仅33.5亿元,突显国产化空间巨大。
国产化率在不同应用领域表现出显著差异:消费电子领域相对较高,达到40%-50%;通信领域约为20%-25%;工业领域较低,为10%-15%;汽车领域最低,仅约5%。
国内龙头企业:多领域突破,全面开花
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正通过高研发投入、品类快速扩张和平台化能力建设,逐步积累产品型号和下游客户,构建行业壁垒。
圣邦股份作为国内模拟芯片行业龙头,产品覆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型号多达数千种,是唯一进入华为基站供应链的模拟芯片厂商。
思瑞浦是信号链芯片领域领军企业,运算放大器产品国内竞争力极强,同时拓展电源管理产品线,满足工业、汽车等领域需求。
纳芯微是国内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和隔离芯片龙头,28nm BCD工艺实现量产,功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已用于蔚来ET7电机控制。
杰华特采用“虚拟IDM”模式,专注电源管理芯片开发,新产品成功替代国际大厂TI的竞品,在AI服务器和汽车电子领域进展迅速。
细分领域:特色企业各显神通
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希荻微在快充领域具有优势,已进入手机、汽车、通信设备供应链;南芯科技专注电荷泵快充芯片,安卓手机市场占有率达32%。
车规级芯片领域,芯海科技产品精度达国际水平,进入比亚迪供应链;先积集成专注高性能模拟密集型芯片,产品已落地国内汽车供应链。
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方面,士兰微作为国内IDM模式综合性半导体公司,产品覆盖功率器件全链条;华润微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能力。
新兴领域潜力股中,帝奥微是模拟开关和接口芯片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晶丰明源是LED驱动芯片龙头,正拓展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切入工业和汽车领域。
国产替代:从低端到高端,从中端到高端
国产替代进程正从消费电子向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高端领域延伸。工业领域对模拟芯片的需求呈现小量多种类的特点,且竞争格局相对较好,毛利率一般优于消费电子。
AI带动模拟芯片整体需求,以多相电源为代表的核心电源管理芯片既是增量市场,也是国产化的重点和难点。
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模拟芯片提供增量,国内车厂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积极布局,为国内模拟芯片公司突破汽车领域国产化提供了机会。
国内厂商已从早期的聚焦个别产品系列,逐步发展为围绕应用终端丰富产品系列,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模拟芯片行业正处於周期向上阶段。WSTS预计2025年、2026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3.3%、5.1%,达到822亿美元、864亿美元。
短期来看,行业正处于周期向上阶段,国内企业近几年大额研发推出的新产品有望规模放量。长期而言,AI数据中心、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AI应用为模拟芯片带来广泛增量需求。
国内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补齐产品链,推动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纳芯微收购麦歌恩、思瑞浦收购创芯微、晶丰明源收购凌鸥创芯等案例表明,行业已进入平台化整合阶段。
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AIoT等新兴领域爆发,中国模拟芯片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并加速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2025年9月13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德州仪器随即宣布涨价,涨幅普遍在15-30%之间,主要集中在工控类与汽车类产品。
这一涨一查之间,国产模拟芯片的替代空间已然打开。本土厂商有望迎来更好的市场环境,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正从消费电子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中高端市场延伸,并且加速实行差异化突围。
模拟芯片的国产化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魏无忌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