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下的银发赤诚 ——访南宁市西乡塘区老科协会员高济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9:52 1

摘要:在南宁市石门公园的榕荫下,常常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普法宣传的展板前面,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为基层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宣传讲解。这位 78岁的老人叫高济昌,来自黑龙江,身兼三重身份: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老科协会员、广西民法研究会理事、广西宪法研究会理事。

在南宁市石门公园的榕荫下,常常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普法宣传的展板前面,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为基层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宣传讲解。这位 78岁的老人叫高济昌,来自黑龙江,身兼三重身份: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老科协会员、广西民法研究会理事、广西宪法研究会理事。

微光成炬:公园里的法治讲堂

今年4月,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微公益进公园”活动,高济昌主动请缨担任法律顾问。他的咨询台没有名衔堆砌的展板,只有手写的“婚姻继承”“劳动纠纷”等分类纸牌。短短一个月内,他接待咨询 23人次。有位李阿姨带着房产纠纷材料三度来访。“高老师查遍《民法典》,还帮我联系了专业律师。”她展示手机里存着的调解协议说,“这比花钱请的律师还用心!”法律榕树讲堂活动已成石门公园新名片。

双语天平:民族地区的司法桥梁

作为西乡塘法院陪审员,高济昌亲历过壮族当事人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庭审困境。2017年,他撰写的《民族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双语培训教育的思考》引发震动。文中建议:“在广西12个世居民族聚居区,应建立‘法律术语方言对照库’。”这篇壮汉双语版的论文,获得全国人大代表莫小峰专项提议。自治区高院随之推出双语陪审员培训计划,南宁中院更将他参审的壮汉双语庭审直播作为示范案例。

拥军情怀:穿越半个世纪的精神传承

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拥军爱警经验交流会上,高济昌接受“新时代拥军爱警公益人”表彰。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持续多年来的坚守:在黑龙江伊春工作时,他为边防官兵建立“移动法律服务站”;担任陪审员期间,优先审理涉军维权案件 11 件。今年“八一”前夕,他带着慰问品三赴抗战老兵住所。如今他正协助金盾志愿者协会筹建“老兵法律援助站”,目前已收集到37位老兵的司法需求。

银发智库:老科协的法治播种者

作为南宁市西乡塘区老科协的会员,高济昌把科技工作者定义为“法律科普的践行者”。他创新推出“三员工作法”:普法宣传员,编制法律口袋书等宣传册并印发给群众;矛盾调解员,让陷入纠纷的社区居民重新团结和好;学术研究员:在广西多家报网发表基层调解制度科普文章。2024年底,高济昌参加广西企业家出海柬埔寨交流会。当年轻企业家惊叹他仍活跃在普法前线时,他笑道:“老科协不是养老院,是加油站!”

“法治建设需要‘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这位古稀老人正用行动诠释:司法的温度,既在庄严的法庭之上,更在百姓渴求公正的眼睛里。(本报记者 黄济程)

责编:冯源

审核:沙粒

来源:时代传媒1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