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中国与摄影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的《墨经》,那里面就介绍了相机成像的核心原理——小孔成像及光的直线传播。但可惜的是,这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进一步解释了小孔成像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但仍未转化为实用技术。直到1839
前面写几篇关于国产相机的文章,可以看出大家对国产相机还是很上心的,只是对国产相机的现状是不满意的,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国产相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状。
说到中国与摄影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的《墨经》,那里面就介绍了相机成像的核心原理——小孔成像及光的直线传播。但可惜的是,这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进一步解释了小孔成像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但仍未转化为实用技术。直到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标志着摄影的诞生。而摄影传到中国,是在1846年,中法在广州签订不平等的《黄埔条约》期间,由法国人埃及尔带入,并给当时的中方谈判代表耆英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但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相机却与欧洲那边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由广东学者邹伯奇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里的记录独立研制出来的,这台相机是用玻璃做底片来完成拍摄的,技术原理接近同期欧洲。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照相机,这台照相机解放初曾存于南海的石门中学,可惜现已不知去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比其他民族差,即使在满清那么落后的年代,依然能依赖中国古人留下来的资料独立研制出中国首台照相机,且技术原理接近同期欧洲,只是限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没有量产。
到了19世纪,中国进入民国,在1935年,上海义昌机器厂厂长郑崇兰设计开发,由上海维纳氏电影照相器材公司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相机,此时中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工业技术落后,无法单独制造相机,镜头和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因此这些相机其实只能算是组装。此时中国相机技术多是模仿德国蔡司的相机技术。其实,此时日本相机也主要是仿制德国蔡司,也处于模仿阶段,和中国差不多。不要把日本相机想得多厉害,那时候是一样的,都在吃德国的红利。自己没有什么研发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仿制苏联“卓尔基”135旁轴相机,开启新中国现代相机生产。然后技术路线还是以德国相机为主,仿制徕卡,研制出大来旁轴相机与大来双反相机。1957年公私合营改为北京照相机厂。这里要注意,此时日本在朝鲜战争时是美国的后方基地,所以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科技与订单支持,在战争结束后,日本相机开始从旁轴向单反转型。这一时期的技术突破为1960年代日本相机垄断全球埋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相机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各地的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但毕竟中国的工业底子薄,此时依然是仿制为主。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海鸥,东方、珠江等。在60年代-7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相机发展最好的时间。最大的变化出现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相机企业蜂拥而至,特别是日本的佳能、尼康等。国产相机此时还处于胶片时段,被日本相机这一冲击,相当于降维打击。再加上日本相机对专利的垄断。中国相机在进入数码时代后,就慢慢的销声匿迹了。这也是中国摄影人心中的痛。不过好在近几年中国相机有点起色的了。特别是大疆收购哈苏后,最近推出了融合大疆与哈苏的技术特点的相机,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也衷心祝福中国相机能早日腾飞。
来源:糖晓晓的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