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走过半生才懂得,无数父母都在竭尽全力托举孩子,但最终换来的,却是子女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
我们总以为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就好了,等他们成家立业就好了,等着等着,就两鬓斑白了。
人到五十五,看着空荡荡的房间,才发现这一生的付出,原来只是为了铺垫一场又一场得体的退出。
01
养儿育女数十年,就没有多少时光是为自己而留。
多数父母的一生,是这样走过的。
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们彻夜不眠,抱着哄着,生怕有一点闪失。哺乳、换尿布、量体温,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瓷器。
幼儿园门口,我们强忍不舍,松开孩子紧抓衣角的小手。转身时偷偷抹去眼泪,却还要挤出笑容鼓励:“宝宝要勇敢哦。”
小学时期,我们化身全能保姆兼家教。清晨五点起床准备营养早餐,晚上陪写作业到深夜。周末辗转于各个兴趣班,钢琴、绘画、舞蹈,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中考高考时,我们比孩子还要焦虑。研究食谱,咨询专家,收集真题,成了半个教育专家。每一个决策都如履薄冰,生怕影响孩子的前程。
子女成年后,我们开始准备买房的首付,筹备盛大的婚礼。花光半生积蓄,还笑着说:“只要你们过得好,我们就开心。”
退休之后,本以为能闲云野鹤,却又主动请缨带孙子。重新拾起奶瓶和尿布,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把吃过的苦再吃一遍。
直到某天照镜子,看见鬓角的白发,才猛然惊觉:这一生,我们倾注所有,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02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童文洁为了女儿朵朵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
她省吃俭用买学区房,熬夜研究出国申请,甚至辞去工作陪读海外。当朵朵终于考入理想大学时,她却突然茫然若失。
机场送别那一刻,她紧紧抱住女儿不愿松手。飞机起飞后,她对着天空喃喃自语:“妈妈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你,可现在妈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多少父母都是如此,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最大的功勋章。但当孩子真正展翅高飞时,留下的却是无所适从的我们。
子女从来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倾尽所有,不过是为他们搭建离开的跳板。
房子终会易主,积蓄终会耗尽,关爱终会被淡忘。唯一真实的,是我们悄然老去的容颜,和那些再也不会回来的陪伴。
03
当你明白,养育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时,才能真正与自己和解。
不再执着于子女的回报,不再焦虑于他们的选择,不再捆绑彼此的人生。
精心准备的家宴,子女临时有事来不了,那就自己享受美食;反复叮嘱的关心,子女觉得啰嗦,那就学会沉默;期待团圆的节日,子女要去旅行,那就祝福他们玩得开心。
《论语》有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何尝不适合父母对子女?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予尊重和理解,不抱怨不强求。
花开花落,聚散离合,本是人生常态。既然选择了成为父母,就要学会得体地退出。
如今五十五岁,终于懂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最深的计远,就是学会放手,让彼此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人生。
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
来源:阿鱼也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