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中医的“鬼神之气”?为何古人讨论温疫时说法多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8:43 1

摘要:古中医里常听到“温病”“疫病”这些说法。其实寒与热是病邪性质的定名,而温与疫更多是一种泛指的虚位。所谓“温”,指的是病邪蕴蓄在体内;所谓“疫”,则带有役使、侵扰之意。一个人一旦受邪侵袭,体内像被强行驱使一样,不管表现出的是寒证还是热证,都能归到“温疫”这一类。

古中医里常听到“温病”“疫病”这些说法。其实寒与热是病邪性质的定名,而温与疫更多是一种泛指的虚位。所谓“温”,指的是病邪蕴蓄在体内;所谓“疫”,则带有役使、侵扰之意。一个人一旦受邪侵袭,体内像被强行驱使一样,不管表现出的是寒证还是热证,都能归到“温疫”这一类。至于具体名字,多是为了按照时令、地域来区别,不必拘泥。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古人讨论温疫时为什么说法多样。其实温疫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大范围的统称。它的发生往往与四时气候、天地环境紧密相关,因此不同的情况,古人也做了细致的分类。

温疫的根源,首先常常和寒暑之气有关。如果是在四季气候反常时,加上风寒暑湿之邪的夹杂,就会形成“天行温疫”。这一类情况,往往会被归到伤寒的范畴里,属于时令之病。再有,如果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林谷、瘴气迷雾接触过多,就容易形成“瘴疫”或者“温瘴”。这类疾病在南方多见,湿热与瘴气相合,危害极大。古人也常把它们纳入温疫的范畴。

另外一种情况是受到“鬼神之气”侵扰。这里所说的“鬼神”,并不是单纯的神怪之说,而是古人对一些难以解释的瘟疫传播方式的称呼。它们往往来势迅猛,传染极快,被称为“疠疫”。疠疫虽也归到温疫之名,但严格说来更接近杂病的范围。至于因饮食不节而引发的霍乱、疟疾、黄疸之类,那就纯属饮食之疾,不能算作温疫。

把这些条理梳理清楚,就不会在面对“温疫”时感到混乱。其实温疫不过是一个大概念,底下分出不同来源与表现,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难点主要在于“疠疫”和“瘴疫”的辨别,后世医家往往混淆。古籍《病源》《千金》对此有明确划分:前者把疠疫、瘴气独立成篇,未与温病混为一谈;后者甚至把不同的温类分别置于篇首篇尾,正说明古人早就有意提醒人们,不可一概而论。

那么,如何理解“鬼神之气”?其实就是指一些来势汹汹、看似无法解释的外邪。古人因为对传染机制不了解,便以“鬼神”来代称。这类疾病和中恶、中邪之类相近,本质上与伤寒、温病之法不同。就像瘴气不能混入温疫一样,饮食所致的疾病也只能归到饮食伤害,不会混到温疫里。

温疫的关键在于抓住“外邪”与“时气”的关系。它不是单一病名,而是一类大病的总称。要诊治,就必须细分来源:是气候所致?是环境瘴气所致?还是快速传染的疠疫?抑或是饮食不节引起?不同情况,对应的调理与方药自然不同。只有分清门类,才能避免泛泛而治。古人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提醒后世医家不要被“温疫”这个大词迷惑,反而忽视了实际病机的不同。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